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楚天评】东湖评论:优秀传统文化“赋彩”,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3日22:42 来源: 荆楚网

为进一步丰富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今年,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灵秀湖北·四季村晚”为主题,整合优秀民间文艺资源,集结全省各地文艺骨干,在湖北103个县市区约1000个乡镇,组织开展了2000余场“村晚”,为荆楚各地群众送去了丰盛的文化大餐。乡村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中国拥有6亿多乡村原住人口,绵延5000年的乡村文明在新时代愈加发展。在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浪潮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留住绿水青山,释放乡村文化价值,承载乡愁记忆,体验乡土生活方式……方能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

坚持以文化为内核,在“铸魂强根”上持续发力。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是长阳重要的民间文化集聚地,曾建立第一个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976年至今,已举办了45届民族文化艺术节。45年来,资丘传统文化从农村走进社区,从村寨走进课堂,撒叶儿嗬、南曲、花鼓子、吹打乐等10多种“非遗”民间艺术通过文化节得到了传承延绵,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等媒体报道,成为宜昌市十佳群众文化品牌,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借鉴资丘经验,探索建立薅草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学习激励机制,加快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竭力保留乡村文化精髓和内核。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倡导移风易俗,发挥榜样力量,培育文明乡风。充分利用全国8.73亿短视频用户市场,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模式。

坚持以阵地为基础,在“强基固本”上持续发力。积极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工程,配齐健全文化阵地与设施,提升设施利用率。盘活“沉睡”的场所、资源,打造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活跃阵地。准确把握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注重基层乡土人才发掘和培养,创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永不走的文化队”。学习借鉴外地“县聘乡用”经验,力争在体制上解决人才匮乏的痛点问题。

坚持以创新为源泉,在“转型赋能”上持续发力。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民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专业保障”的文化体制,在政策、投入上予以保障倾斜,为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支撑。充分利用“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理念,融入文化产业化的现代观念。充分挖掘乡村文旅资源,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大力提升文化附加值,推动经济与文化发展协同联动,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赢。

乡村文化是文化“软件”“硬件”的结合体,乡村文化振兴是“软件”和“硬件”的全面振兴。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着民间文化保护重视不足、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文化经费投入不稳定等问题。要探索建立以“文化为内核、设施为前提、人才为关键、体制为抓手、产业为支撑”的乡村文化振兴体系,让乡村文化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明迪(宜昌五峰县)

【责任编辑:范慧瑾】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