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学党史向未来㉘】“中国特色”熔铸人类文明新形态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22:35 来源: 荆楚网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重点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意义。对这一重大论断的理解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全新概括,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特别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张,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在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到一个新高度的同时,也道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之内涵。

不忘本来:“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历史创造的“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记挂于心的有这样几件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能搞丢了,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能搞小了,我们确定的正确发展道路不能走歪了,老百姓的日子要过好了。”其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者是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更进一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理念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资源。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关于国家制度和治理的丰硕成果,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的精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可以说,中国当前的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向锚定了奋斗目标。“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小康社会”的提法就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着力高质量建设的“七有社会”,与传统文化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追求也是一脉相承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也是包含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大同理想在内的各种美好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根植于中华大地,奠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伟大文化历史实践,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文化传统的现代承续和创新发展。

吸收外来:“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发展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性结合的“新”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探索的重大成就和历史贡献,是最典型的“中国特色”。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看,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新文化运动实现了思想的解放,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社会基础。在文化层面,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新文化运动与初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相碰撞而产生的结果,由此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文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大旗,并以此作为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二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自己的思想指南,具有革命的能动性。三是自觉推动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具有革命的自觉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自觉,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良性互动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发展起到了“根源”和“资源”的支撑作用,没有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形态的产生,而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在新时代攀升到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中国原创性的贡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地、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

面向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向于把中国方案和人类理想融为一体的“新”

在全球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大国崛起之路,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既要借鉴他国经验,也要立足本国实践。中国是一个在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大国,现在是经历国家危机之后再度崛起,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一方面,要站在500多年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充分总结、反思近代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英、法、德、日、苏、美等九个世界大国的崛起之路。另一方面,还要回顾中国的历史传统。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认识深刻,他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这是对中国传统的精准概括。中国的先辈很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样一个文化立国的道理,所以,当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这不仅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崛起,同时也是一个伟大文明体的复兴,我们需要对接传统,走一条文明崛起的中国道路。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崛起之路追求的文化目标是什么?代表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呈现给世界的文化前景又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文化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主张契合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是中西方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向世界提供的具有思想引领性的公共产品是有其坚实的文化共情力和传播力的。如是,熔铸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培育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为宗旨,在中华大地上生长起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理性思考和原创贡献,其必将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的伟大旗帜,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要素现代意义转化传播联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BSH064)。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俊秀(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