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二十四节气系列网评•52】东湖评论:白露垂秋夜微凉,岁稔年丰稻飘香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8日08:55 来源: 荆楚网

“凉风至,白霜降,寒蝉鸣”。9月7日是白露,是一年当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盛夏的炙热已逐步消退,转而迎来了秋日的温婉与美好。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寓意着候鸟在四季更迭、万物消长中顺势生长,为下一场生命轮回积蓄力量。而对庄稼人来说,此时节,谷物饱满、稻穗压枝,大地即将一片金黄,亿万农民们对于丰收的期许也正在一步步趋于现实。

正所谓“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进入“白露”节气,寒气渐长、暑热消退,天气到了由热变凉的关键转折点。古有历书所载:“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言:“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民谚则云:“‘白露身弗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昼夜交替之间,凉风带走日渐疏薄的暑气,沁漉的轻冷化作花草树木上的清露,剔透而无瑕。寒生露凝之处,天地间一片清爽,给人带来素净轻盈之感,也提示着人们:春捂秋冻,当及时添衣去燥,享受秋爽,避免受凉感冒、虚火侵体。

送走了高温酷暑的“白露”,翻开了仲秋的序章,在带来“白露暖秋色,月明清漏中”的澄澈诗意同时,也酝酿着“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的丰收喜悦。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重要增长极,秋粮产量,占比全年粮食产量的3/4,是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夯实“三农”工作基本盘的坚实壁垒,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有力支撑。

当前,正值秋熟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今年高温少雨的旱情形势,财政部日前紧急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00亿元;农业农村部有关专家组深入一线,精细指导受灾地区搞好科学抗灾保秋粮工作;农人们纷纷抢收和秋播,及时收割作物、腾茬整地、选种育种,从而预防冻害、保障丰收……为夺取秋粮丰收胜利,各地各部门、广大农民群众齐心协力吹响“秋收”号角,减损增产、稳粮保供,必将助力全年粮食生产岁稔年丰,也定会让14亿多人民群众收获生活的喜悦繁盛。

白露过后,这份诗意也将蔓延到中秋佳节之中。在四时八节的循环往复中,“白露赶露”的绵延岁月也因对团圆的盼望而更显温情。正所谓“人声鼎沸才是岁月静好,车水马龙才是国泰民安”,即便万家灯火团圆,在乡村振兴的前线、疫情防控的火线和抗旱救灾的一线,仍有众多基层工作者在日夜坚守,厚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动精神,发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优良传统,用真情和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不变诺言,全心全意将个人“小我”汇入到了成就民族复兴“大我”的滚滚洪流之中,这既是赋予了白露节气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传递着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记忆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白露已至,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仲秋时节里,用心润泽秋日的静怡岁月,悟成长之力、聚拼搏之能,为新的梦想征途蓄力助航,也为推动人民事业“破土而拔节”而奋辑扬帆。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云(襄阳襄州区)

摄影:王丽(湖北襄阳)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