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高校毕业典礼要“仪式感”更要“文化味”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2日15:50 来源: 荆楚网

年年盛夏绿浓日,岁岁离歌轻起时。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季活动虽多,其中的重头戏无疑是充满着仪式感与庄重感的毕业典礼。当前,穿学位服、戴学位帽、导师拨穗正冠、师生寄语等环节已是高校毕业典礼的标配,也有大学在推陈出新,但由于近代意义上的学位及学位制度源自西方,大多数的毕业典礼依然借鉴国外做法,典礼程序和内容等具有比较明显的西方色彩,较少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虽然部分满足了学生对毕业典礼仪式感、参与感的期待,但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学子情怀等方面的作用相对薄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起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礼”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是“礼”的内核。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素以重“礼”而著称,全球化时代里,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国的礼仪文化也进入了纵向传承与横向融合时期。毕业典礼作为中国高校仪典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里,更应当凸显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文化和校园特色文化。

毕业典礼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古代教育没有相对固定的学制,也没有固定的毕业期限。新时代里,高校毕业典礼增加中华民族文化味儿可以从服饰设计、仪式活动等方面下功夫,增加传统文化特色,如结合学校特点设计兼具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毕业礼服,毕业生的入场和退场仪式采用中国传统仪式,入场音乐采用传统的民族音乐等。

毕业典礼要融入传统美德文化。古代毕业礼重拜谒师长,无论是“谢恩”“过堂”,还是“朝谢”“簪花”,都体现着中国人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学子毕业典礼的形式虽有变化,但尊师重道的传统保留传承至今,毕业生向教师“献花”、举办庆祝活动等,表达的同样是对师长的感激之情。近年来,受疫情影响,虽然线下仪式少了,但不少高校仍然竭尽所能,努力为毕业学子送上各式各样的贴心关爱,展现的是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如设置“校友专区、开启“云上合影”等营造满满的毕业仪式感。毕业是学子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岭,象征着告别大学、步入社会,除了谢师感恩,学子还需要用“美德”开启人生新征程。毕业典礼上师长们的寄语、发言正是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契机,师长们的谆谆教导能在仪式的场域中通过程序所营造的象征体系给人心理暗示和力量,鼓励毕业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立德树人,建功立业,放飞梦想。

毕业典礼要展现校园特色文化。近年来,不少高校在录取通知书的样式上不断创新,作为给新生的第一份见面礼,在外观设计、校本特色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不仅精美绝伦还融入了不少文化元素,将大学风貌凝练于方寸之间,展现着一所高校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价值品格和治学理念。而代表着人生一个阶段结束的毕业典礼也具有同样的功能,毕业典礼不仅仅是为了给学子的大学生活划上完满的句号,留下一份回忆或感动,更是要给莘莘学子提供开启新征程、持续前行的动能和力量。高校需要结合校园文化特点,探索传统文化的融入毕业典礼的模式,设计各具特色的融入传统文化的毕业典礼。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在毕业典礼中设置的“毕业鼓励”环节,从狮山铃鼓、狮山桂冠到狮山号角,每一年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2022年的毕业鼓励是装在“狮山时光瓶”里的“金种子”。中华传统文化中,“瓶”谐音“平”,包含了学校对毕业生平安健康的祝福和希望;“金种子”不仅是“希望的种子”,其砥砺成长的品格也体现了学校“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

毕业典礼是学子在校的最后一课,彰显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育人思路,传递着师长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毕业典礼等毕业活动要“仪式感”更要体现“文化味”,以毕业生为主角,以毕业生的感受和体验为中心,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底色,加强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仪式的教育意义才能真正发挥。

稿源:荆楚网

作者:侯顺(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责编:王舒娴

【纠错】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