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二十四节气系列网评㉚】东湖评论:绿树成荫夏日至 万物向阳意更浓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1日14:09 来源: 荆楚网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伴随着徐徐微风、阵阵惊雷,6月21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夏至,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亮相登场”。放眼望去,此时大地绿树繁茂、幽草尚芃,凝神细听,蛙声遍野、蝉鸣萦绕,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的“夏意”透露着热情与奔放、诠释着希望与梦想,给炎炎夏日增添了无穷生机、焕发出蓬勃朝气。

《恪遵宪度抄本》载言:“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时节,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天地万物迎着阳光、拔节生长、尽情绽放,呈现出生命中最热烈的模样。人们通常将“朝气的青年”比喻为“活力的夏日”,寓意年轻一代迸发着耀眼的光芒、释放着奋斗的热量、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应当拥抱大好时代,努力成为“不畏风雨心向阳”“志气功业在朝朝”的夏至青年。

俗话说:“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时值夏至,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漫长黏湿、阴雨连绵的“梅雨季”,频繁的空气对流、雷阵梅雨时常骤来疾去、捉摸不定,“田野两侧,晴雨各半”,便是这个时节独有的奇特风景。与此同时,各地气温也随之抛弃了往日的温柔与矜持,开始肆意飙升,着实令人燥热难耐、腠理开泄,故而宜多食莲子粥、绿豆汤来除烦止渴,达到调息静心、养身益气的目的。

“正身尚可清风俗,当暑何须厌郁蒸”。在我国古代,关于夏至的诗词歌赋颇多,其中蕴藏着不少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值得细细品味、揣度学习。赵师秀曾就夏雨写诗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白居易也就暑热谈论,“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不论是梅雨,还是酷暑,古人们都爱用“烦夏莫如赏夏”的应对之道巧妙化解,而这其中折射出的正是一种对待生活“淡定从容、清心静气”的人生态度,提示我们面对困难与考验时,当从容不迫、处变不惊,直面挑战、无惧挫折,用勇气和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至,是一个万物极盛、热烈缤纷的节气,也是浇灌汗水、收获硕果的好时节。从民间习俗来看,北方自古有“夏至吃面”的传统习惯,这一习俗起源于夏至麦收,此时吃面既饱含着对新麦收获的喜悦、对辛苦劳作的感念,更有祈愿来年丰收的美好寓意;从四季耕耘的角度来说,夏至前后,全国各地早稻开始大面积抽穗扬花,家家户户“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忙着抽水灌田、移栽补苗、透气养根、除草驱虫,乡村田野处处呈现出一派“夏至伏天鲥,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的忙碌景象。作物如此,人亦然,如果错过了人生的宝贵年华、耽误了大好青春,就只能“叹之愧之,悔之晚矣”,故而应当珍惜韶华、厚积薄发,争做起而行之、经风历雨、加速奔跑的追梦人。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却也处处活力迸发、生机勃勃,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绝不能有任何“踹口气、歇歇脚、享享福”的念头,更应坚守初心、勇挑重任,踔厉奋发、追求卓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拥抱“夏至”,用实际行动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云(襄阳襄州)

摄影:王丽(湖北襄阳)

责编:廖逢倩

【纠错】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