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6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肯定了其在文化建设培根铸魂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中的突出贡献,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历史文化观的指导下、在总结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待传统文化经验的基础上,也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礼敬,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这一方针是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的基本方略,也是新时代科学、理性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
当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节点上,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禀赋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并更深入更广泛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价值链接与实践转化,是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价值链接和实践转化,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运用青春话语、通俗话语与国际话语,并深入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生活链接,凝聚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画出当代中国世界形象认同的最大同心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要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如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进行现代阐发时,要深入分析网络信息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特点,充分尊重青年目标受众的交往习惯、认知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以及信息接收习惯,善于运用新科技、新媒体等介质增强青年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感、亲和力与关注度,建构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传播的主体间性,让青年目标受众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创新发展的支持者与生力军。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创作、思想宣传等工作的开展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走入生活、多接地气。现代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术解读的追捧,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众推广的热衷。文化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模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长寿文化,离不开最广大中国民众一代沿袭一代的言传身教。所以,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推介的时候,要尝试把艰深的学术话语转化成人人都能感应到的具有生活魅力的通俗话语,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才能争取到最深厚的民意基础。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他特别强调:“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谐,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国际表达,就是要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准则,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全球共享。我们不仅要学会与关心支持我们的世界朋友沟通,更要学会与对我们仍抱有偏见的世界人民沟通,让世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窗口真正了解中国。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链接。文化的生命力源于与现实生活的接续,文化产品只有内生于现实生活需求才能获得社会市场的广泛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民众五千多年生产生活实践的集体智慧结晶,兼具“根源”与“资源”的统一,是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同体现。要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必须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生产生活的实践转化。具体而言,就是要运用产业思维,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当代民众日常生活,在满足人们实用性、审美性与本位性等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创意设计、产业研发、商业流通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资本,在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产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增值。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的活态流变属性,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索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传承创新模式的关键所在。
在很多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的全球化发展理念,仍然更多倾向于西方器物、制度与文化的“全球化”,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不能受此掣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核心构件”的渗透力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阐发的话语体系向青春化、通俗化、国际化发展,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生产生活的实践转化,从“说法”到“活法”,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的更好构筑。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俊秀(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