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学党史向未来㉞】坚持中国道路 培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28日10:05 来源: 荆楚网

学党史向未来 2022.jpg.jpg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宏阔的历史视角、深厚的历史智慧,系统揭示了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其中,坚持中国道路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是我们党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是建党百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

古往今来,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以服务国家发展为最高追求,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己任。我国具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办好中国的大学,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只有始终牢记培育时代新人的政治使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才能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这既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所在,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时代要求。新时代高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在增志气、增底气、增骨气上下功夫,努力把育新人的使命做实、做细、做深。

增志气,培育有理想的时代新人。没有理想的人缺志气,没有志气的人缺动力。心中有理想、有志气是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强敌、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思政工作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夯实信仰之基。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面对国内外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挑战,一些对世情、国情、党情缺乏深刻了解的青年学生很容易被迷惑。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坚持以思想引领为关键,强化内容供给。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支撑,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基础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坚持德育为先,育人先育己。立德方能正己,正己才能律人。高校思政工作者不仅要立学生的德,更要立自身的德,不仅自身要有“大格局”“大梦想”“大情怀”,而且要传递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春风化雨中解渴润田,于润物无声中打好中国底色。

增底气,培育有本领的时代新人。人无底不壮,事无底难成。底气是自己给自己的,是一种自信、一种积累、一种沉淀。高校是青年学生历练成长的大熔炉,高校思政工作更要理直气壮、守正创新。既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也要顺应新要求、探索新办法,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是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和健全人格的人。引导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毕生信念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崇高追求,重点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时代命题,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让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朝气的青春跃动与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同频共振;二是致力于培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既要让学生明白抵制什么、反对什么、批驳什么,也要让学生明白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发展什么,引导学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做敏而好学、与书为伴的青年一代;三是致力于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关系,既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时代要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也要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引导学生克服“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始终想干事、能吃苦、肯奋斗,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增骨气,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三个“不负”,既是对青年的殷殷嘱托,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追求。高校思政工作要紧扣“三个不负”的时代育人目标,将走好信念路、奋斗路、创新路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紧密结合起来。一是不负时代,走好信念路。心怀天下,志存高远,才不会在短暂性的现实困顿中迷失方向;执著坚守、勉力前行,才不会在非理性的群体极化中随波逐流。要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磨砺意志品质,在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实践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二是不负韶华,走好奋斗路。苦练“内功”,方能积蓄满满的“能量”。要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在不张扬、不浮躁、不盲从中自觉担当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三是不负期望,走好创新路。青年承载着历史的荣光,肩负着未来的希望。敢为天下先,是青年最重要的特质。要引导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敢想敢闯敢创,勇于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自主创新的前列、勇挑重担的前列,努力成长为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新时代青年。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机制研究”(21JDSZ3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三宝(华中师范大学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