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第23次“全国爱耳日”,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在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共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1/3,是残疾人总数的首位。
听力残疾指声音感知功能障碍,是一种广泛的谱系性障碍,听力残疾人群体无法通过声音感知这个世界,获取信息的困难和信息理解上的偏差让听力残疾人群体在与人沟通上碰壁。习近平总书记说“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户,听力残疾人群体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仿若一座座孤岛,我们要用爱和耐心,接纳听力残疾人群体,倾听他们的“声音”。
1995年,澳大利亚人工耳蜗进入中国,首次开展了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成功过渡到听力残疾儿童领域,但即使有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还是存在一些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在医院、车站、会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声音嘈杂,会影响听力残疾人对信息的接收准确性,对他们而言,很多信息仿佛打上了“马赛克”,只能“一知半解”,无法准确辨认,顺畅交流。因此,在公共场所为听力残疾人开辟“绿色通道”就格外重要,为他们提供图像和文字甚至手语进行交流,以便他们获取信息。
我国已官方表现出对“语言、听力障碍残疾人”群体的重视。2021年3月1日,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正式实施。该方案首次以听力残疾人手语使用者为主体,规范应用国家通用手语“唱”国歌。其后,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式上,奏唱国歌时,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和另外一位政协委员用手语“唱”国歌的一幕打动了无数人。这让听力残疾人群体能够更深刻的感悟我国国歌所表达的民族精神,也更利于他们用手语表达自身浓厚的爱国情怀,促进我国残疾人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民间对于听力残疾人群体的关怀和热情,更是体现了我国人文关怀,让在“无声”世界中的人感受到浓浓的爱。譬如,江西省南昌市榕门路的闹市里有一家“无声餐厅”,店里除了厨师、收银和店长以外,洗菜工、洗碗工、传菜工和服务员全部都是聋哑人,他们用灿烂的笑容和熟练的手语迎接顾客。为了做好对顾客的服务工作,店里的员工每天练习手语,为方便用餐者和店员沟通,餐厅里的墙壁上挂满手语动作指示牌。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听力残疾人在职业上找到“归属感”,外卖员、快递小哥、淘宝客服......越来越多的听力残疾人就职于服务行业,他们利用手机与客户交流,在社交上充满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朋友的梦。”我们是团结的民族,是互助、友爱的传递者,让我们以爱架桥,关心、关怀、关爱残疾人,支撑起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实现梦想的舞台,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释放光彩。
稿源:荆楚网
作者:赵佩云(襄阳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