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们要把目光聚焦到人才队伍建设、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上来,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努力绘好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下好人才培育“先手棋”,释放人才红利。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实现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关键要靠人才来推动。可以说,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没有人才支撑就没有乡村振兴。聚焦内挖潜力,要加大乡土人才的培养,将“田专家”“土秀才”“乡土创客”和致富带头人选出来、用起来,成立“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让乡土人才“香”起来,成为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突出外聚合力,要把人才引进作为重要任务,结合乡村实际,坚持因地制宜,靶向引才,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加大对农业、畜牧业、村庄设计等专业人才的引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要深化政学研企合作,借助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业企业的力量,推动科技服务三农事业,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民增收致富。
打赢粮食安全“主动战”,端稳中国饭碗。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事关14亿多人口的温饱,吃饭是天大的事情。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因此,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我们要把粮食安全战略摆在首位,全方位守护“菜篮子”“肉盘子”“米袋子”,让全国人民吃绿色菜、放心粮、安全肉,保障好“舌尖上的安全”。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之弦,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措施,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示范,打好种子安全“保卫战”,优化“农业芯片”,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始终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坚定的必胜信心、有力的应对措施,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应对粮食安全的挑战,全面化解粮食安全风险。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端牢十四亿人的饭碗“再加码”,就是把“粮食安全”作为生存大事来抓,作为永恒课题,必须千方百计让农业稳产增产,全力以赴守护好“大国粮仓”,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让14多亿中国人民端稳“中国饭碗”。
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夯实共富之基。产业兴,则经济兴、农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根本所在、更是首要任务。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看农村产业发展,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住产业兴旺这一重要命脉,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产业兴农给出最优解。实践证明,发展产业是农民取之不竭的“聚宝盆”。要立足本地资源,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比如,特色的农产品、美丽的风景、地道的小吃、灿烂的历史文化……都是值得挖掘的。要合理规划产业区域,牢固树立和践行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加快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格局,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畅通增收致富渠道。要强化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打造智慧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让我们以中央一号文件为起点,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作为、担当善为、奋发有为,绘就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为开创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不懈奋斗。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侨(湖北恩施)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