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绿色筑底,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2日09:19 来源: 荆楚网

春回大地,草木蔓发。在这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44个植树节。时下,人们纷纷走向郊野,挥锹植树,奏响了全民义务植树的主题曲,在春天里种下新的绿色希望,把生态文明更加植入人心,让美丽中国更加步履铿锵。

植树造林,生态之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多一片森林,人与自然就会多一份和谐。全民义务植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大家种好自己的那一抹绿,为保护绿水青山“增砖添瓦”。

年年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40多年来,从不毛之地变成绿洲到黄土高原披上绿装,从城市绿肺到乡间绿荫,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分别增长1倍左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贡献最大的国家。取得这一历史性、世界性的成既,与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动员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密不可分,这是对“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干劲的传承,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扎根实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人类;改善环境,环境就能创造效益。比如,现在的塞罕坝林场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其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和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每年实现产值超过60亿元,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职工改善生活、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又比如,湖北实施“精准灭荒”三年行动,2018-2020年为209万亩荒山披上“绿装”,发展林业经济,带动4.1万户脱贫户,惠及脱贫人口12.29万人。2020年,全省林业产业产值达到4095亿元,实现了“山头绿、穷根灭”……实践证明,把握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一片片青山绿林,为平地山川增添生态底色,点燃绿色发展引擎,生态环境就能美起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就能富起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随着人们改善生态的愿望、爱绿植绿护绿的自觉性越来越强,城乡居民居家植绿、种养花草成为习惯,植纪念树、造纪念林成为风尚,生态保护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但绝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而是要将林业发展、植树造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植树节,要持续创新义务植树方式,涵养节日文化和节日习俗,致敬植树先锋、治荒典型、治沙楷模,褒扬和传承生态守护者的精神,营造人人植树种草、人人护树爱绿的浓厚氛围,让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深入人心。对于“阳奉阴违”“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坚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搞“下不为例”。“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惟有日积月累植树造林的潜功,才能造就青山叠翠、江山如画的显功。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色是生机,绿色是幸福,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绿色是美丽中国的根基。“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让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负春天,共同种下希望之树,呵护嫩绿的成长,让众木成林,厚植绿色中国,扮靓生态神州,创造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幸福满园的美丽中国。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河兵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