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发扬塞罕坝精神,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2日08:37 来源: 荆楚网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又到了植树造林的美好时节。我国关于植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500多年前,《诗经》便有记载:“树之榛栗,椅桐梓漆。”说的是卫文公徒居楚丘,始建城市,打造宫室,种有榛、栗、椅、桐、梓、漆。古代文人更是对树木情有独钟,前有陶渊明房前种五柳,自号“五柳先生”;后有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树木寄予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春起植树,心植希望,期盼花开。

谈古论今,“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的植树情结可见一斑。现今,植树不止停留在寄情之上,也有实际的含义,大规模植树造林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水固土、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塞罕坝就是植树造林的典范。两代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通过近50年的艰苦奋斗,将茫茫荒原变为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造福当地,泽被京津,恩及后世。

当然,除了防风固沙、改善环境,植树造林还是增加森林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写进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其实,早在2020年,中国就提出了新气候行动目标,确立了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量从45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到60亿立方米的目标,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中国不仅制定了“碳中和”的目标,还通过实际行动兑现承诺。从加快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到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再到持续推进低碳政策体系,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在碳移除、碳补偿方面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中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天然林,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截至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超过45亿立方米。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超过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7到8亿吨。

未来,我们要继续发扬塞罕坝精神,植树造林、改造荒漠。同时还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切实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另外,也要关注城市这一控制碳排放的主战场。城市园林绿化应以社区为单元进行生态改造,达到城市生态修复的目标。例如屋顶花园、生态景观水体的构建,立体绿化、道路和停车场的生态改造等,社区气候条件将会大大改善,空调使用时间相对缩短,最终减少社区耗电量,实现城市碳排放的良性循环。因此,城市管理者在植树季可以继续开展义务植树的活动,让市民通过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履职尽责,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可以开展改善城市生态的活动,通过整体规划、分解任务、中期宣传、后期落实、长期维护的方式,让“低碳”思想深入到市民心中,带动市民参与到“碳中和”的行动中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与城市生态综合治理的系统治理思想,科学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提升植树造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发扬塞罕坝精神,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莹(武汉江汉区)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