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吸引年轻人进工厂 需提升产业吸引力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5日12:19 来源: 荆楚网 ​

不久前,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的一份建议冲上微博热搜榜。他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直言当下不少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150万人离开制造业,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快递从业人数突破1000万。诚然,产业工人空心化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破冰点难道仅仅是转变求职者的个人选择吗?

提升待遇保障是基础。外卖骑手虽然工作条件和环境并不“惬意”,但在劳动强度和时长方面,弹性空间更大,而且收入“能见度”高,可以直观体验“付出即有回报”的公平职业观。那么要让年轻人“回归”工厂,就必须切实增强制造业的吸引力。最立竿见影的办法,无疑是提高产业工人的岗位待遇与服务保障。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相关引导与扶持,帮助改善制造业整体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薪酬评价体系,切实保障工人合法权益,畅通培训晋升渠道,充分体现“勤劳多得、智劳多得”的绩效考核方式,给予工人获得感和归属感。收入杠杆的确不是万能的,却是最有效的。

完善职业人才培养是关键。解决制造业“用工荒”,还要努力提升人才“适配度”。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已经不仅仅是拼力气、流水线的重复作业,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动化、科技化、精准化的机器运作。所谓招工难,实缺的是会技术、善学习、能钻研的技术工人。从“抢人大战”到“精准引才”,中间的关键一环在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育和输送。职业院校应该把握市场需求,加强定向培养,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解决专业人才短缺痛点,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搭建平台。同时,还应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等,让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训,切实提升产业人才培养的“硬”设施和“软”环境。

提升“精神收入”是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政府工作报告更是连续三年要求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等,都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展现了对技艺的不懈追求和对行业的无限热爱,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对此,我们需要加强新闻宣传,确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转变对于产业工人“学历低、地位低”的刻板印象,号召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和一线工人,厚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社会土壤。其次,要健全公共服务,关注年轻工人的精神需求和求技渴望,让其从生产一线获得从“工”到“匠”的成长动力,在精进技能中收获源源不断的“精神收入”。

归根到底,进工厂或是送外卖,都是当代年轻人自主性的体现,也是市场的选择。在劳动力越发珍贵的今天,任何行业想要获得年轻人的青睐都同样要付出努力。只有给予充分的待遇保障、畅通的晋升培训和充足的精神养分,才能让更多年轻人选择投身制造行业,实现人才素质和产业发展的双提升。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向路丹(宜昌夷陵)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