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万人思,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时节缅怀祖先,传承孝道,寄托对先人的深切哀思。然而,当下不文明祭扫方式仍然存在,要想让清明更“清明”,还需大力倡导文明祭祀,让清明文化在现代文明中涵养出清明之气。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清明节焚香烧纸本是中华传统习俗,但大量焚烧、抛洒祭祀用品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悖,甚至引发森林火灾。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数据显示,已查明火因的森林火灾中,由人为原因引发的占97%以上,其中祭祀用火位居第一。由此,文明祭祀,刻不容缓。
文明祭祀,需要思想上破旧立新。近年来,各地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倡导文明祭祀、引导移风易俗,我们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祭祀方式可能对生态环境、新冠疫情防控带来的潜在风险,明白慎终追远,要重于心而不拘于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移风易俗转化为思想与行为自觉,精心挑选一束鲜花,用心撰写一篇祭文,静心献上一个鞠躬,用最宜人的方式体现对逝去生命的敬畏、对鲜活生命的呵护。
文明祭祀,需要管理上统筹考量。大力倡导文明祭祀的同时,要努力实现文明管理与现实情况的珠联璧合,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近日,湖北省民政厅印发《关于做好2022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积极开发推广网络祭祀、预约祭扫、委托祭扫等在线服务项目的同时,指出要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设立绿色通道,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便民服务。提倡鼓励文明祭祀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群众的正当祭扫需求,更加利于社会和谐和推动文明进步。
文明祭祀,需要科技上先行加持。近期,我国多地散发疫情,防控形式仍然十分严峻,为降低聚集性风险,各地相继推出了线上祭祀方式,如墓地陵园公众号及官方网站上线云端点香烛、书哀思、献鲜花等活动,让无法归乡的游子也能通过线上祭祀倾诉自己的思念情愫。祭祖更祭心,变化的仅仅是祭祀的形式,不变的是追思先人的那一份诚挚哀思。
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清明节的情感内核自始如一,是向死而生姿态中对生命的敬畏,是饮水思源思想里对孝道的传承。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少烧一刀纸,少燃一炷香,在时代新风里,文明祭祀是对传统习俗更好的传承,亦是一份情真意切。
稿源:荆楚网
作者:闵扬(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