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楚天评】东湖评论:守好大国粮仓,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9日10:52 来源: 荆楚网 ​

正值春耕备耕时节,从塞上江南到鱼米之乡,从田间地头到种植大棚,农户们抢抓农时,购买农资、平整土地、灌溉梯田、检修农机……此时,2022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出台为湖北广大农民朋友送来政策春风,让这幅“人勤春来早,田间耕作忙”的生动画卷在复苏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乡村兴,百业兴;“三农”稳,天下安。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尤其农业的产业安全,说到底是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十八连丰,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湖北粮食产量亦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但仍不得不承认,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国际上地区冲突、经济衰退、极端气候和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叠加,本土水地资源约束、农资价格上涨、防疫防汛压力、农村种粮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存在。因此,我们要以农业农村“战略后院”的稳定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擦亮粮食大国的金字招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提升耕地“存量”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力度惩处挖鱼塘、乱占耕地建房等乱象,加大范围激励耕地保护成果突出的地区,确保农田姓“农”、良田姓“粮”,同时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连片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打造耕地“升级版”,保证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挖掘耕地“增量”需要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摸清农用地土壤质量、性状、利用状况和潜力,将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在耕地体质保量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最大限度挖掘粮食供给潜力。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一方面,让“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推进种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如湖北洪山实验室、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生物育种产业化等方面鼓励创新,扎实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好良种的选育、扩繁、推广和应用工作,打好种业“翻身仗”。另一方面,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专业科技人员为媒介,将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科技融入农业生产过程,加大农业机械、智慧农业的普及与运用,加强耕地整备建设和宜机化改造,积极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释放更多生产力,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

只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守住大国粮仓。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江河湖海等要食物,多向度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提升食物保障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食物需求。同时,念好“节”字经,畅通粮食产购储加销各个环节,开展多样的节粮减损宣传教育活动,坚决抵制粮食管理各个环节和“舌尖”上的浪费。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守住大国粮仓要保良田、育良种、配良机、用良技,让农民挑上“金扁担”,种出“幸福粮”,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筑牢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让推进乡村振兴更有底气、更有保障、更有动力,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凤霞(武汉硚口区)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