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推进体教融合 让体育陪伴成长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8日22:28 来源: 荆楚网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后,针对青少年健康的又一利好政策。为统筹整合资源,推动专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纵观《通知》,全文从“要统筹整合资源,推动专业力量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科学规划活动课程内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等不同学段和不同水平基础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和相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合理规划利用社会体育场馆”等三个层面,明确回答了新时代的体教融合“体育和教育应该融什么”“体教融合怎么融”“资源如何共享”等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是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针对不同校园不同年龄、不同体育水平群体,课后体育服务也应有所区别”和“场地问题是开展体育健身的关键”,以“双进”促进“双减”、创新满足要求、扩大场地供给三个维度,为解决大家普遍关心的学校体育课后服务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案。

实际上,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向来备受关注。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出后,体教融合整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体育系统积极作为,从建体系、服务好、抓试点、加强顶层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各级体育部门推动体校改革,实施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试点,解决公共体育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标准,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组织遴选高质量的社会体育组织进入学校,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运动需求。涌现出青岛二中以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四川成都天府新区的“体育教师共享”、上海推行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等一大批先进经验。各地通过实践,保证体教融合落实落地,让体育回归育人本质,陪伴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体育塑造健康的身体和积极阳光的心理,青少年儿童拥有了受益终生的财富。

如何抓住机遇,打破壁垒,促《通知》落实落地,助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还需多方携手,共同努力。学校积极行动,主动作为,针对师资薄弱问题,选聘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退休体育教师为兼职教练员,让专业的人参与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保证效果和质量。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出台、落实兼职教练员的待遇问题。家长朋友更是要站在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大力支持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引导孩子合理分配“埋头书房”和“奔跑操场”的时间,改变“作业量挤压运动量”的现状。推动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为青少年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石。另外,兼职教练员要因地制宜,尊重不同地域学生的体质特点,充分发扬地方特色体育课程优势。譬如,在山区学校开展徒步攀岩,在北方引导滑雪,南方发展水上项目,草原发扬善骑优势。让青少年在兴趣的“火把”中燃烧激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自己的喜爱中跑起来、游起来、动起来,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成长为能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的新时代人才。

推进体教融合,让体育陪伴健康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唯有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各级政府、体育、教育主管部门放眼未来,心怀大局,加强沟通和协调,立足本职发挥各自优势,主动担负起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平先(宜昌兴山)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