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残疾了,重要的是不要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近日,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板凳小伙”杨阿洪通过分享靠双手支撑板凳站立,并成功创业的视频走红网络,其自强不息、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感动了众多网友。“板凳小伙”在苦难中热爱生活,逐梦前行,用乐观进取的态度点燃生活的激情,赋予生命更加深刻的意义。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现有约8500万残疾人,如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实现人生梦想,需要社会各界、各方力量的关心和关注。
强化心理辅导,重塑残疾人生活信心。因生理缺陷、社会活动受限等,导致残障人士生活质量低下,往往存在自卑敏感、性情孤僻、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心理强大,残障人士才能真正“站”起来。一方面,家庭应该充分发挥“避风港”作用,在特殊时期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多陪伴、多倾听、多慰藉,让其在家庭温暖中正视自己,树立生活的勇气。另一方面,基层残联及社区通过举办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连心交流会、进行家访活动等多形式加强残障人士心理辅导,排解心理压力,积极引导残疾人保持健康心态,以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
保障合法权益,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持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加强残疾人法律援助,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品质,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稳定、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同时,提高坡道、盲道、残疾人停车位等无障碍设施覆盖率,增加残疾人出行便利度。2021年12月2日,最高法与中国残联首次联合发布残疾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体现了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其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重要价值理念,彰显了法治的公平正义。
创设社会参与环境,体现残疾人社会价值。往往,一个人的价值是被需要、被认可。创设社会参与环境,帮助残疾人积极融入社会,获取社会尊重认同。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根据残疾人身体特征,有针对性开展培训,支持残疾人在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使其通过劳动生产获得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社会认可。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杨洪琼勇夺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组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比赛3枚金牌,成为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被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的称号,用顽强的精神、不屈的意志,实现了人生的凤凰涅槃。
海伦凯勒曾说:“残障固然不便,但绝非不幸。”只要外界给予残疾人足够的关爱和保障,消除他们生理、心理上的不便和障碍,他们定能在社会大爱中重获新生,在自强不息中逐梦远航。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华玲(宜昌猇亭区)
责编:刘文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