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熟悉的劳动课又回来了!”日前,教育部发文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会煮饭做菜,引发社会热议。据悉,新的课程标准将劳动课的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3大类别,依照学生年龄将课程内容分为4个学段,让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限内接受较为完整的劳动技能培养。
在不少80后、90后们记忆里的劳动课,有些是和“校本课程”合并进行,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作业或者观察植物,有些以清扫操场、大扫除等值日活动替代课程,更有一些则是直接被文化课程占用,成为了主课的附加。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课在义务教育中逐渐销声匿迹,也让劳动教育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如今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如此声势浩大的回归,既是对“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教育目标的践行,更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导向。
躬身实践,培养劳动技能。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在进行各项劳动时,肌肉、感统能力、协调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大多数人印象里最简单的打扫房间,也不是拿个扫帚三两下就可以做得好,还需要考虑用什么清扫工具、从里往外扫还是从外往里扫、床下面怎么扫等等具体问题,实则是对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检验。此次新标准中包含10个任务群,既有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也有又能锻炼动手能力,又能为学生走向社会铺路的“农业生产劳动”“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掌握基础生存技能,也能帮助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意识。
尊劳爱劳,培养劳动观念。除了锻炼生活技能、促进身体和大脑发育,劳动教育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从小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对其今后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会孩子扫地、种菜,并不是要他们做的媲美五星级酒店和农学家,而是让他们在出力、流汗时感受劳动的辛苦,从而从心底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最光荣”“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价值观。时代在不断发展,但劳动永远是创造万事万物的必要途径。回望新中国建设,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等用“普通”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大国工匠”之名为劳动代言。
实用为先,优化职业选择。在“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智造”“中国质造”,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一线实用技能人才,而制造业实用人才短缺正是目前产业发展的掣肘之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虽然和实用意义上的技能教育相差甚远,但却可以涵养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和方向提供参考。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到劳动教育的逆势回归,不难看出国家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已经发生变化,“白领”或“金领”不再成为衡量一项劳动是否重要、劳动者是否有价值的标准;相反,专业技能过硬的“蓝领”工人正在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让劳动重返课堂,让不同类型的人才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实现人生价值。
“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喂马劈柴,做饭种菜”,海子的诗句即将以新的形式走进各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家长引导和社会氛围,题眼在“育”,而不是课。劳动是路径,育人才是目的。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和一种态度,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向路丹(宜昌夷陵)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