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优质公共服务要有民生温度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8日19:41 来源: 荆楚网

2022年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中指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问需于民,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络。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公共服务事关民生改善和民生保障,其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途径。各地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重点瞄准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打出政策“组合拳”,真正做到了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网络。城乡之间制度性差异明显减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精准施策,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需要进一步完善布局、提升质量、擦亮品牌,内容更加精准丰富、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持续改善。一方面,结合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施策,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加强食品药品、生态环境、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和衔接;另一方面,构建质量监督与控制机制, 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并且依据群众需求满足状况和满意程度科学评价公共服务效果,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让山村的孩子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家门口就业,病有所医,让外出打工的青年纷纷回流兼顾家庭;喝上放心水,食品安全,民生温暖传送到千家万户。正是因为公共服务上多花了一些“小心思”,跨出从“试点”到“示范”一大步,所以赢回群众“大口碑”。

科技创新,促进服务精细智能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日益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能够为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助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公共服务模式转型,方能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成色更足。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二十一部门联合印发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为科技赋能公共服务绘就了蓝图: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发展,既可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又可以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还可以推动更多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还能有序对接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而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公共服务架起了党和政府初心使命与百姓民生福祉的“连心桥”,尽管前进的道路漫长艰巨,但是前方充满了光明和幸福。我们要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以高质量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奋力绘就全国各地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画卷!

稿源:荆楚网

作者:涂亚娟(武汉江夏区)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