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大学生评论大赛】艺术点亮乡村振兴梦 共筑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7日09:01 来源: 荆楚网

“如果说构建未来乡村,一定是通过文化艺术实现,是向往幸福生活绕不开的一件事。”这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烔接受采访时说的。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当艺术邂逅乡村并逐渐引领乡村振兴,将大众传播中趋于扁平化的“田园”“山水”“古村落”等要素变得鲜活起来,部分乡村一改往日萧条之景,拥有了立体、丰富的新形象,从而实现传统村落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回归。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推动了传统乡村的发展,而实施艺术振兴乡村战略,借助艺术之手助推农村环境美化、产业发展、文化繁荣和文明提升则是取得乡村振兴进一步突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其中,村民作为广泛的群众力量,我们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借艺术的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物质和精神的双富并行,也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艺术引领乡村振兴,一般靠的是打造地方特色,利用地方已有的、别具风格的历史、风景或食物加以创新,融入现代化因素,赋予其时代特征。对于村民来说,他们通过自己熟悉的且较易上手的方式接触“新事物”,例如发展农业、种植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改造闲置房间成为不拘一格的民宿,展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种种方式重拾了他们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对于村干部来说,村民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了,他们能够更高效率带动村民打造更多、更丰富的产业项目;而对于整个乡村来说,凝聚力得到了相应的增强,这有利于将村庄的向心力转变为创造力,从而更好实现现代化转变。位于新时代的今天,艺术为乡村振兴融入了现下时代赋予的鲜活意义,诠释了“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的内涵。而艺术注入乡村则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联通的过程。

艺术振兴乡村,兴的是环境。过去的记忆中,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乡村普遍具有环境闭塞、破败不堪、交通不便的特点。21世纪的今天,艺术作为一种媒介走进村庄,而正是这艺术和乡村的邂逅,碰撞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艺术改造乡村即依托地方独有的地理形态和人文环境,结合乡村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当地特色文化,从而借助艺术的力量进行在地性的艺术内容创作,把艺术设计融入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美丽庭院等诸多场景,让乡村成为艺术的有机载体。例如位于浙江桐乡的乌镇,它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是货真价实的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的气质,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然后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前的乌镇却是一副屋宇杂乱、老屋空寂以及弥漫着刺鼻气味的水沟模样。经过艺术的“绝地反弹”,如今的乌镇,河边伫立着栉次鳞比、层次鲜明的琉璃瓦小屋,脚下踏着青石铺就的小路,乌篷船、小水阁、各色各类的桥无不给这个小镇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同时,眼前的青砖黛瓦、木门花窗、门前流水又与戏剧节、互联网大会将古风古韵和现代审美元素融为一体,这个“天青色等烟雨”的江南小镇容纳了先锋与典雅,并行了古韵与新潮,由此吸引了来来往往的游客驻足。然而,环境美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美和人文美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村容村貌改变的背后即是文明风貌的进步,说到底环境的改良依靠的是村民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的进步,走进这些艺术村庄感受到的不仅是感官上的体验,更是新时代文明风气的传播。

艺术振兴乡村,兴的是产业。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开展艺术特色村镇培育计划也是当前我国目前较为普遍的办法,鼓励各村以“一地一特色”建设为重点,塑造专属于每个乡村的特色品牌,将原本单一依靠农产品种植业的乡村产业扩展到旅游业、餐饮业、畜牧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并与一些新兴产业进行融合。新时代的今天,年轻力量兴盛,那些乡土气息中带着艺术感染力的乡村小酒吧、小茶馆日益受到青年人和外来游客的青睐。此外利用当地的茶叶种植宣扬茶文化、利用原有的古迹遗址传播人文历史情怀、利用特有的地理环境发展相关产业等等,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村庄带来外来投资与较好口碑。例如浙江杭州市的外桐坞村素有“万担茶乡”之称,它位于西湖龙井茶产地,以复兴茶文化为基石,定时举办一系列的采茶活动、炒茶比赛、品茶比赛等等宣扬当地的茶文化,此外外梧桐村还打造了一个集朱德纪念馆、文化讲堂、民俗文化馆、红色长廊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礼堂,结合其余各具特色的生活美学馆、陶艺馆、咖啡馆等都与厚重历史文化都进行了深刻的交汇融合,逐渐成为中国版的“枫丹白露”。每个乡村都有其独有的特色,这也恰是艺术发挥作用的起始点,千篇一律的风貌、美食和活动固然只能吸引第一批的游客,欲求长足发展必定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别具一格的渲染。此外采取“艺术家驻村”的模式,可以为艺术家联通乡村搭设桥梁。乡村布局改造的设计、文创产品的出现以及文艺活动的展出都需要艺术家发挥源源不断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艺术和乡村的共生关系。

艺术振兴乡村,兴的更是民心。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体,要想完成整个乡村的振兴势必需发挥各个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众所周知,原始村落的村民大多从事着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而这些劳动成果带来的年收入跟他们付诸的辛勤汗水相差悬殊。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艺术的力量将村民的劳动成效最大化。要想使昔日乱石堆成农耕园标志景观,废弃木料和农具变成艺术品,旧房变民宿在家门口赚钱也成为现实,村民便充当起“主力军”的角色,通过深度参与艺术设计实践全过程,利用自己所熟悉的、易上手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例如位于浙江宁海县的葛家村,单单一个村庄如今已成功打造出一支上百人的村建艺术队伍,各类竹木工、泥瓦工、缝纫工乡建团队已有十余支,其余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艺术品小到10岁、大到82岁都参与设计和改造之中,人人争当艺术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为自己、为家庭、为整个村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村民的满足感、幸福感油然而生,主体意识空前被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村民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这“两力”不仅体现在结果也体现在过程,它在于艺术的赋能,在于共建共享共荣,更在于基层治理优化、民风改变、文明风尚的养成。这种艺术模式推动了村民艺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也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青山藏不住,红绿正芳华。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于乡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乡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乡村。艺术的魅力在于,它带着我们去了远方,却让我们有回家的感受。艺术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需要的体现,也是艺术发挥其社会功能的责任,艺术振兴乡村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保留了属于老一辈记忆中的风土人情,添加了新时代的鲜活血液,激发了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走在新时代路上的我们,一棒又一棒的接力,应当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投身其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可以(温州大学)

指导老师:孙秀丽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