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楚天评】东湖评论:让非遗在传承与发展中“逆生长”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1日15:39 来源: 荆楚网 ​

大冶刺绣,绣上了年轻人的衣服;枣阳粗布,登上了绚丽夺目的T台;在展区间流连,品恩施玉露,尝传统糕点;在摊位前驻足,听一听传承人讲青铜编钟制作技艺,老米酒酿造技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湖北主会场活动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自新闻发布以来,就备受关注和期待,势必迎来一场非遗文化盛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继往开来,需进行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唯有此,方能焕发生机“逆生长”。

非遗“逆生长”,传得下来是基础。要想把非遗从“遗产”变“财产”,首先必须得把非遗传下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看起来似乎有些过时的文化艺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不会再次被唤醒,产生影响民族、影响人类的新价值。只有尽力保存,才有新的可能。因此,要带着匠人的精神去发现,去挖掘,去记录。山西女孩申嘉彤因喜爱民间音乐和传统乐器,当别人休息时,她带上笔和本四处寻访山西民间音乐传承人,记录下流传了几百年的山西民间音乐,成为了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要努力申遗,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非遗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非遗的幸运。此外,还要尊重民间艺人。一直以来,体现民间艺人技艺和智慧的作品被世人称赞,但他们的名字却湮没于历史中。如今,让这些民间艺人和传承人走向文化舞台中央,使他们有了自豪感和荣誉感,也有了自信心和责任心,这将有助于非遗焕发旺盛生命力。

非遗“逆生长”,承得起来是保障。近年来,虽然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取得了很大实效。但也要看到,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传承人老去,技艺后继无人,口耳相传的非遗项目无法用文字记录,民众对非遗认知不够、非遗与日常生活融合度不高等。如何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接住、接稳、接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给予资金支持,积极扶持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打造传播阵地,鼓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农村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非遗传播普及活动。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时用声、光、电等手段“抢救”即将失传的非遗项目。另一方面,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如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设立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学科等,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让青年一代感悟中华文脉,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非遗“逆生长”,用得上来是关键。非遗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要想“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在这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用户体验和感受,与市场接轨,打造“非遗+”概念,利用“非遗+旅游”, “非遗+电商”、“非遗+短视频”、非遗购物节等形式,通过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合作、与企业合作、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开发创意产品、售卖非遗商品、传播非遗作品,让非遗成为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当竹编器具与咖啡碰撞,当苗族银饰戴在人们手腕上,当蜡纸雨伞更轻便……非遗的每一次华丽转身,都是对技艺之美的再认识,对生活之美的再感知。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热爱传统文化、懂得市场营销、擅长设计创作的人走进非遗,让那些藏于乡野、束之高阁的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更好唤醒生活,点亮生活。

从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到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从西溪湿地边的手工炒制龙井茶技艺到粤剧、潮剧,从海南黎锦到青藏高原编制藏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足迹跨越长江黄河,走过天南海北,为我们非遗事业指明了方向。植根千年文化,抢抓数字机遇,拥抱时代潮流,走进千家万户,非遗将“逆生长”,焕发迷人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月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