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6日08:55 来源: 荆楚网 ​

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围绕“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的主题,全国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喜迎党的二十大相关主题活动、“让文物活起来”特色主题活动、文物惠民服务等,此举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九寨沟、武陵源,还是人类自身巧夺天工创造的万里长城、莫高窟,无论是层峦叠嶂、雾海沉浮的五台山、梵净山,还是水墨丹青、绿草如茵的苏州园林、天山天池……神州大地上,一张张个性鲜明、雄伟壮观的文物遗产“金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璀璨文明,也极大地丰富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从文化遗产传承到自然遗产保护,从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中华文化不断吐故纳新,在传承发扬中日益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创响一大批“中华老字号”“土字号”“乡字号”、大力培育非物质文化继承人、鼓励手艺人把面人“捏进”人民大会堂……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数据既充分反映了新时代我国“文物见证时代风华、文物展现时代风采、文物滋养时代生活、文物助力时代发展”的丰富内涵,也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增添了生动注脚。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资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也是赓续中华文明、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一方面要对全国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式保护,通过记录老工匠、老艺人的技艺、积极培养青年传承接班人等多种途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于民间、死于庙堂”,推动文化遗产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更好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熏陶功能,譬如在学校设立多样化课堂,让文化遗产寓教于乐,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同时,也可在公共场所将文物知识、文化解密故事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让文化遗产润泽心田,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离不开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更离不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让我们凝聚合力,坚持现代与过去相融、守正与创新统一、传承与发展并进,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融入社会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绽放新时代新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动能。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云(襄阳襄州)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