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融入办学灵魂 全力涵养育才“源头活水”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5日09:1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群众对物质、文化发展的需求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一需求变革就要求我们的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特别是刚刚结束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确立了“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斗目标,这为湖北省全体党员干部擘画了新的蓝图、提出了新的要求。职教人必须直面三个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为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人才支撑,我们培养的人才能不能服务于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以及我们培养的人才能不能助力增强县域经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并为产业提供强大竞争力?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共同富裕基础。要求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统筹推进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融通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湖北的科教、人才、产业等比较优势,着力解决一批国家急需和长远发展中的重大“卡脖子”问题,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高质量完成这些既定任务目标,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技能型社会特征,理解职业教育在新发展阶段服务技能型社会的目标任务,不断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以改革创新推动构建技能型社会,为助力湖北省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人力、智力支撑。

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为时代新人厚植“崇德”土壤

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担负着培养输出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高职教育又兼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湖北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职教人的育人使命立刻扛在肩上。而人才培养就要直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大根本问题。因此职业教育要做到“德技并修、以德率技、以技养德”,探索厚植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从思想引领、课程载体、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将工匠精神实践于职业教育改革全过程。

思想的引领、精神的引领其本质是人际间示范和影响,只有教书匠们做到“身正德高、知行合一”,才能从内生层面达成对教育客体的震撼和示范,催化其心中形成国之工匠的榜样和自觉看齐的内驱动力。厚植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要坚持将“国之大者”作为引领,把工匠精神统一于国家所需、人民所想,赋予和丰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着力构建以“国之大者”为底蕴、以工匠精神为彰显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在组织上、形式上、内容上不断深入。不断将“爱国、敬业、奉献”元素与时代赋予职业教育使命相结合,重新设计和定位校园文化,通过“技能状元”“技能大师”“大师工作室”等典型平台创建为抓手,为课程思政组织建设营造富含高密度当代工匠精神“空气”;其次,将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结合,把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涵融合到课程设计之中并一以贯之;最后,将工匠精神的“珍视荣誉、专注一事”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结合,使其成为促进学习走向自觉、走向深入的内在驱力。

建设技能强国,形成行动合力,在社会鲜明树立“尚技”导向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在我省的实践中,从经济的高速发展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到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北职业教育不断被赋予更多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服务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等历史使命。

实现高质量发展,内容多,范围广,特别在解决湖北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省委决定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相关目标,培养一大批高技术、高技能的产业“工匠”是基础、是关键。只有培育出一大批产业“工匠”,把生产和制造环节的水平提高上去,把生产和制造环节的基础打扎实,产品质量才有保证,产品的技术含量、制造水准、生产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先进技术与科研成果才能在生产制造环节释放出真正的动力,实现生产和制造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湖北产品的竞争力。

从制造业既往经验来看,“蓝领”一直是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没有技术工人作保证,经济不可能做到快速健康有效高质量发展。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如何有效培养和合理使用技术工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方面未能找到比较好的办法和措施,导致技术水平高、技能强的员工无法享有相应的报酬和地位,不仅影响了他们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员工提高技术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因此,一方面要创造尊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环境,再加力度破除面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歧视性规定,破除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门槛,明确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落户、就业、机关事业单位招聘、技术职称评审等方面与普通教育毕业生享受同等的地位,使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工程技术型人才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各尽其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享有其应有的待遇;另一方面,要保障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政治权利,继续通过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之间的等级认证,消弭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身份壁垒,逐渐提升技能型人才的政治地位。最后,努力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及工程技术型人才具有相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有效巩固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社会大众的择业观,才能更加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提升育人能力,优化办学体制,为提质赋能融入“改革”动力

《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培育提升‘宜荆荆恩’‘襄十随神’高等教育南北两翼,支持域内高校提升办学实力,继续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当前湖北处于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攻坚期和关键期,现代职业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然而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比如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技工、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居高不下,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微观层面,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政策层面,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激励保障服务还不到位,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健全。

要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就要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在控制规模上形成共识、在动态调整上形成机制、在集群发展上形成格局,系统优化专业发展生态,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着重围绕数字化转型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趋势,从专业内涵上全面推动升级发展。紧扣产教研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学校人才发展体系,实行教师分层分类培养的“强基”工程、人才分级分步成长的“培优”工程,构建人才逐级培养、高端人才引领发展的校级、省级、国家级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弹性用人机制,吸引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完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将落脚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服务供给,切实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的现实问题上,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就业创业,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与就业市场、企业需求、创新创业直接相连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重点聚焦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着力构建产教融合一揽子政策体系。促进人才供需两端相向发力,引导产业需求融入人才供给,促进产教融合供需对接,支持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职业教育融通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纳入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章节,更加从理论维度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生产属性、政治属性。这也进一步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导向,必将凝聚起“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的广泛共识,必将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稿源:荆楚网

作者:边疆(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