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化浩瀚无穷,中华文明璀璨夺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于我们更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砥砺民族复兴均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从《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破圈”,从三星堆文物“上新”、敞开“中国门”“中国窗”到中国式浪漫“苍松迎客”“折柳寄情”、主火炬“微火不微”……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一批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传统文化竞相涌现,它们屡屡以惊艳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在擦亮文化强国建设厚重底色的同时,也推动着中华文明发展研究行稳致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到开辟“丝绸之路”、提出“一带一路”……正是由于一代代中华儿女坚持不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让中华文明始终葆有青春活力,在上下五千年峥嵘岁月中延绵至今、经久不衰,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这既是展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的生动注脚,也是在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进而合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从“保下来”向“活起来”跨越转变,是中华文明更加开放包容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不断增添新内涵、开辟新境界的必经之路。新的征程上,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手段作硬核支撑,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运用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古代遗存,廓清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历史脉络的认知,以科技塑造文化自信之魂。另一方面,要坚持现代与过去相融、守正与创新统一、传承与发展并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与时代共振共鸣中展现出新生力量,从而更好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积极探寻中华文明之源,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14亿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中华文明也必定能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再铸新辉煌。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云(襄阳襄州)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