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毕业季、就业季的到来,不少高中、大学毕业生纷纷加入医美、整容大军。近日,中国青年报联合中青校媒就“暑期医美热”展开了微调查,受访者中表示自己或亲友有医美经历的占36.89%,没有做过但想尝试医美项目的占30.31%,可见医疗美容已成为年轻人们“变美”途径中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虚假宣传、非法行医、价格欺诈、诱导消费等医美行业乱象层出不穷,将社会对于“美”的议题再一次推向风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透过“医美热”,我们看到的是大众审美逐渐趋于单一化、标准化,如果人人都追求千篇一律的“美”,那也就失去了每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美”也就变得枯燥无趣。而美不应仅是对外在的盲目追求,更应该是对健康身心与自信状态的内在探寻。
受大众审美环境的影响,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产生了认知偏差。打开电视、点开社交媒体,明星、网红效应、“出圈神图”捧杀、精修磨皮滤镜,使原本美的视觉体验转变成一些人对于自身的“容貌焦虑”,殊不知在明星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严苛的饮食、身材管理,大量的金钱投入以及专业团队的用心包装。若片面追求直角肩、天鹅颈、筷子腿,拥有“好看的皮囊”而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便是得不偿失。在冬奥会上圈粉无数的谷爱凌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身高175厘米,体重却是130斤,“美”的实现首先需要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美不是瘦,而是有力量”是她对于健康自信美的最好诠释。
颜值可以是加分项,但并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通行证。无论是在校园还是职场,选人用人都不应将外在形象置于首位,对于专业能力和内在品质的认可才是可靠的评判标准。审美是个轮回,流行时时变化,对于外在的评判标准可能因时而变,但过硬的本领和突出的能力才是立足于社会的法宝。自信不仅源自于外在的肯定,也同样来源于内在的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必在“丑小鸭”的故事里自怨自艾,博文强识、修炼本领、提升气质照样能成为“白天鹅”。
在经济繁荣、文化交融的新时代,“美”应是兼容并包的。“美”的反义并不是“丑”,我们的审美不应局限于“好看的皮囊”:疫情期间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剪去了昔日的长发,脸上被口罩勒出了深深的印记,眼神中饱含的坚毅与果敢,她们的美更能深入人心。在东京奥运会赛场,女子铅球运动员巩立姣夺取金牌,笑容满面地指向胸前的中国国旗,向世界发出中国田径的声音,这种自信的美更令世界动容。自信、向上,在自己的领域里发热发光,这就是美。
审美不应单一化,“美”没有标准答案。如何定义“美”,并不是个别人的课题,但告别过去的刻板印象,追求内在自信与身心健康,年轻人们要不惧定义。
稿源:荆楚网
作者:葛文瑄(湖北经济学院)
指导老师:叶晓东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