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委召开党员干部动员大会,研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连日来,各级地方政府、广大党员干部纷纷闻令而动,围绕教育、就业、企业服务、公共卫生、城市管理等一系列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立足实际、统筹谋划、积极行动,深入基层一线,用“实打实”换“心贴心”,持续推动着实践活动全面铺展、走实走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长期以来,调查研究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党员干部在下基层中倾听民声,在察民情中掌握民意,在解民忧中疏通民困,在暖民心中增进民情,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可有效促使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推动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增进人民福祉,为努力建设全国“先行区”增添生动注脚。
自古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之所望,便是施政所向。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民生的含义在不断扩充,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判断标准也越来越高。从米价菜价到药价房价,从食品安全到社区医疗,从教育公平到社会保障,从全面温饱到营养健身,从遮风避雨到宜居宜业……以民生民心为导向,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现实需求出发,既是我们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稳定的前提条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党员干部下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千方百计解民忧、用心用情暖民心,才能不断刷新民生“幸福新高地”。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自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以来,湖北襄阳着力在一线倾听群众愿望和呼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扎实有序推出一批批为民惠民便民的硬核实招,譬如面对“入学难”的呼声,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尽力满足人们“幼有所育”的期盼;面对“看病难”的诉求,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畅通医疗、保险等服务渠道,让老百姓“病有所医、病有所养”;面对“养老难”的问题,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心声得到及时回应……一项项民生工程快速推进,一条条惠民便民举措精准发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不断提升,党群关系也更加鱼水交融、密不可分。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久久为功、一以贯之。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担当作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使命。要注重深谋细化,面对群众诉求、企业困难,化繁为简、精准发力,畅通“企业直通车、民意直通车”两个渠道。把“解民忧”作为关键点,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全心全意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在基层第一线汲取群众智慧,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努力实现转作风、优环境、惠民生、促发展目标,六千一百万荆楚儿女的幸福生活一定会更加热气腾腾、蓬勃向上。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云(襄阳襄州区)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