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过的不要”“进过方舱的不要”“求职出具历史无阳记录证明”……近日,据相关媒体报道,一些新冠肺炎康复者求职时遭遇歧视,被用人单位以要求“历史无阳”为由拒绝求职,持续引发广大网友高度关注和热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每个群体、每个人都有就业的权利。以“历史有阳”为由给新冠康复者贴上“有色标签”,不得入馆、严禁入住、概不招用,种种歧视与偏见的做法,看似是自我防疫的“安全措施”,实则是相关用人单位缺乏科学精神、抛弃社会责任的不作为。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还是奔走于街头巷尾,传递“隔离的是病毒,不是爱心”的社区志愿者,亦或是不慎染病的新冠阳性患者,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理应受到更多尊重与关怀。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用人单位仅因为“怕麻烦”或畏惧“阳过”的心理就提高就业门槛、设置从业限制,把对新冠病毒的担心变成对新冠康复者求职的拒绝,如此过激行为,既违背了科学抗疫、精准防疫的精神,也会对新冠康复者造成衍生伤害,于法无据,于理难合。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患者”。7月13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也明确指出,“严禁在就业上歧视曾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康复者,对此类歧视现象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严禁歧视”“严肃处理”,是新冠阳性康复者此后在求职甚至维权时的底气和理据所在,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阳性康复者”的关心关爱,进一步表明坚决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为“历史有阳”开辟“绿色就业通道”的鲜明态度。
站在更宏观的层面,从人的朴素情感角度出发,在当今社会,无论是正在遭遇新冠病毒侵袭的个人,还是曾经感染新冠病毒的个人,他们都是新冠病毒的受害者,社会应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接纳他们,而不是对他们加诸“历史有阳”的“罪名”,排斥他们、歧视他们、侵害甚至剥夺他们的基本权利。因此,尽心尽力创造就业机会,让包括“历史有阳”在内的所有人成功就业,这既是文明社会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必然要求。
相较于个别用人单位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排阳行为”,各地的“促就业,稳民生”政策更显温度、暖人心怀。譬如,武汉经开区正式出台人才强区政策“黄金十条”,实施青年人才“春笋行动”,释放出强烈的爱才、敬才、留才、用才信号,在不断增强青年人才感召力、保障服务民生的同时,也推动着武汉经开区加快融入“先行区”发展格局的坚实步伐;再譬如,湖北襄阳创新推出“1+7”人才政策服务清单,一体推进人才强势战略,统筹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一系列举措既是贯彻落实全省“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也是稳住就业基本盘,加快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自古民生连着民心,民心便能凝聚民力。杜绝就业歧视,营造健康良好的用工环境,让每一位求职者、劳动者获得平等就业权利,回归正常生活、踏实安心工作,这是社会应有的尊重和善意,也是保障人权、服务百姓的温馨之举。唯有如此,更多的求职者才能在疫情之下勤恳耕耘、发出光彩、实现价值,进而推动国家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满、更为充实。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云(襄阳襄州)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