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诗经·大东》篇中提到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西汉时期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演变成为“中国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相传在这一天里,人们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这些七夕的传统习俗,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了精深博大的历史文化内涵,绵延了农耕文化中最温柔纤巧的一页。
中国古人无疑是浪漫的,他们将崇拜的事物跟抽象的情感结合起来,以爱之名,流传千年。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就有“鸟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民间也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宫廷还有穿七孔针、跳于阖舞之俗。其实,每一个习俗流传千古,都因一个其有价值依托,激发着人们的兴致,让节日更为热活。七夕节因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又承载千年文化的演变,才有了如今的“中国情人节”之名。2018年,在山东、广东、甘肃三地首次开展了七夕节体验式活动,人们在浓郁的节日氛围里,感受到传统节日暖暖的新意。
七夕节是创造之节。《西京杂记》有云:“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在广东等地,过七夕节仍保留着“乞巧”的传统。七夕这一天有鲜花、有表白,也有不少情侣选择在这一天领证结婚。七夕在中国人心里,已然成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期之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中华民族最淳朴而真挚的爱情观。
在这个充满爱的节日里,为他(她)准备一束鲜花、一份礼物或是一顿美食,小小举动里蕴含着深深的爱,温暖着对方。就像不久前热播的《梦华录》,那墙头插着象征思念的小黄花,虽然没有太多我爱你的话语,可主角举手投足间的眼神,那满怀心意的小黄花……让人心动不已。剧中两人互相扶持,彼此成就。这恰似当下的婚恋观,两个成熟的灵魂彼此携手,一起打拼出美好生活。
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千百年来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皆是它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圆满”与“和合”的精髓。这些质朴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沉淀了文化的“初心”。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艺珺(襄阳保康)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