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在四川考察时勉励大学生“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指明了方向。
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大多带着非常理想化的心态,想着一步到位,不屑于做一些小事。工作太累不想去,工资待遇与心理期待不一致的不愿去。实际上,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不管在读书期间学习成绩多好,但步入工作岗位,实践能力基本上都需要重新积淀,需要从小处做起。如今的求职市场是用人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发严格。作为求职者,要学会放低姿态,适当降低心理预期,去积极的适应市场大环境。
此外,先摸清自己的“家底”,估算一下所在城市生存的成本与可能性,认真研究所求工作的企业文化、发展前景,弄清楚自己懂什么,会什么,能干什么,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再结合自身学历、爱好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避免因求职成本过高,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最后连适合自己的普通职位都错过了。
求职是每个步入社会的人必经的一次成长之路。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大意是说,不要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从学堂跨入职场,从求学者变成求职者,身份的转变伴随而来的是能力的转换。如何把老师所教、书本所学转化为工作所需,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无疑是初入社会的必修课。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求职路上,用心了解求职部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应岗位的准备,培养仪态、人际交流沟通等方面的技巧,多经磨练,才能更好地完成从读书人向职场人的转变。
求职到底难不难?难。好的岗位供不应求,求职者们拼学历、学校、专业、才艺……竞争中总有人会落选,简历石沉大海,接不到面试邀约。这时候,没必要全盘否定自己,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心,针对求职方向和途径及时做出调整,换个渠道,很可能就能绝处逢生。
离开象牙塔走向社会这个“练兵场”,要靠自己。面对这场就业“大考”,即将涌入社会大潮的“后浪”们,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活力和朝气,去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吧,一步步成长为社会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
稿源:荆楚网
作者:朱薰(宜昌当阳)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