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新变化和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求是》发表题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文章中的重要表述。在脱贫攻坚期间,乡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乡土产品和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进而吸纳农民就业,盘活乡村经济,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有独特而显著的作用。其中,乡村精英依靠自身优秀的个人能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极大的享受了乡村旅游发展红利。但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要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给更多的农民创造致富的机会。
今年2月,党中央发布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指出,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当前,一些乡村通过引入外来资本发展旅游业,外部力量过度索求经济效益而实现对乡村资源的掠夺,农民的权益被侵蚀,农村的本体旅游发展陷入迷失,加速了乡村的衰落。乡村旅游必须明确乡村为谁而建、为谁发展的问题,应始终将农民的权益放在首位,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富裕,是一种公平正义、差别有序而非平均主义的富裕,同时也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因此,在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下,乡村旅游应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心农民的诉求,引导农民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促进农民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于政府而言,保障农民公平享受旅游发展效益的权利。乡村旅游由建设阶段向实现阶段转变,政府也应将工作重心由培育和创新乡村产业向保障乡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转移,充分发挥乡村自身活力和内生动力,维护农民公平享受旅游发展效益的权利。习近平指出,“政府不能什么都包,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在基础性建设中,政府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合理范围内妥善处理农民需求(如规划交通和住房、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普及率),让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在普惠性建设中,政府要考虑到乡村旅游发展中精英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能力差异,既要避免“精英俘获”现象发生,也要防止“搭便车”的行为,构建公平、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乡村社会内在活力,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在兜底性建设中,政府应保住农民进行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最低底线,避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让老弱病残群体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有希望,让创业的失败者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对于乡村宗族而言,挖掘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治理能力。受地缘和血缘联结的影响,我国乡村中形成的宗族观念深刻影响着农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其中包含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交往、生活和教育等规则。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发乡村内生性活力的根本动力。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同乡村的宗族文化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地方建筑、服饰戏曲和手工艺品等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活化创新,不仅能够提高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更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组织农民开展体现农耕文化的体育活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和增强集体认同的宗族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乡村旅游治理中,宗族通过家教家风、村规民约和道德伦理等引导规范农民行为,对旅游中欺客宰客和恶意竞争行为进行惩戒和规制,健全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对于乡村企业而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前提是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做好。其中“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任何分配制度都应该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因而乡村旅游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做大蛋糕”方面,乡村企业作为旅游发展的主导者,一方面应立足于当地旅游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将乡村生态环境、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造地方特色产品,塑造独特旅游地形象,形成乡村旅游品牌;另一方面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转变,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分好蛋糕”方面,乡村企业应始终坚持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的原则,改善村容村貌,带动农民就业,提高专业技能,让农民体会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受益者。
对于农民而言,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最终也要落实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每个人应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要避免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依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幸福生活,体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乡村旅游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可以实现以下发展:第一,增加收入。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民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转变为农业生产收入、旅游就业收入、农业景观和文化收入等多元化的收入,并且拓宽了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经济水平。第二,提高个人素质。农民为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积极学习普通话和外语为更好的与游客沟通交流,积极参加旅游培训提高自身旅游服务和管理能力,积极提高旅游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等相关法律知识保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第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农民物质富裕,个人素质提高,乡村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必定带来农民的精神富裕。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动力,改善乡村的整体风貌,帮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更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抓手,成为推动乡村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道路。乡村旅游发展应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鼓励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稿源:荆楚网
作者:邓爱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张鞠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