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让农林院校思政课上出“农”味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31日09:31 来源: 荆楚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农林院校特有的“三农”学科专业优势,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充满“农”味的思政课应成为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色。

农林院校思政课情系“三农”,服务于“一懂两爱”高素质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对思政课的要求,更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普遍要求,即要培养个体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取向的融合,这种融合在高等教育中体现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包括思政教育)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双向的,近年来推进的“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学习主动与思政教育融合,成效显著;但将思政课程教学主动与专业融合方面却未有足够重视,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农林院校农科和涉农专业肩负培养“一懂两爱”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的使命,要求其思政课教学主动与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传承弘扬以“耕读文化”为底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分析“三农”政策,正确认识当前“三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充分彰显“三农”发展成就,锤炼农林学子心系“三农”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历史视野。无论在哪一历史视野中,“三农”都是历史发展的主题之一。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和农村日新月异。虽然教材较少论及农村和农业,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每个重要节点,农业农村农民从不或缺,比如拉开中国改革序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代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0年代的农民工进城,21世纪初的新农村建设,以及今天乡村振兴战略等,“三农”一直是改革的前沿阵地。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改革开放进程中,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一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若用二元对立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难以理解中国发展奇迹,难以全面透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譬如,城市和工业40余年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建国初期在农业农村支持下奠定的工业化基础;1990年代农村廉价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支撑起了改革开放早期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21世纪初,经济发展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主导,农村和农民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担当重任;今天的“三农”承载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工农、城乡互促共进角度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系统、辩证地思维透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理论和思想、政策和措施,问题和成就,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见当前不见长远,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的狭隘认识。

挖掘“三农”故事,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活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在于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实、案例和素材,讲活思政课尤其要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在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充分体现在也落实在“三农”的方方面面。“三农”政策与措施、问题与成就,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破口;讲好“三农”故事,是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方式。教学中,可以设计“三农”教学专题,如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三农文化等;可以开展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以专业的视角思考国家方针、政策和措施背后的深层次道理,以政治的视角分析自己学科专业领域内各类政策和措施;可以充分挖掘校本案例,把师生科研最新成果、科技服务最新体验、实践调研最新发现等融入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典型、贴近的案例,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起来,鲜活起来。让学子有“知之深,爱之切”的“三农”情怀,愿意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这是农林院校思政课最大的成功。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晓琳(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