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标定了“两山论”的起点,掀起了一场政绩观变革的巨大波澜。今年是“两山论”提出的17周年。
17年来,“两山论”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强大的引领力,犹如一颗绿色的种子,深植于中华大地。这一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论”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生态宜居,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美丽乡村;所要达到的生态振兴,是实现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产业生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与复兴的新农村。在绿色新时代,必须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全过程,依托乡村资源独特优势,激活绿水青山的潜藏价值,把良好生态转变为“美丽经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必将焕发乡村新生机,奏响乡村振兴的交响曲。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支撑点”。据《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7.5%,比2015年上升6.3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到84.9%,比2015年上升18.9个百分点;十年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成为近十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一个个数据,印证着我国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美丽中国,要美得有形态,让人头顶蓝天、眼观绿水;要美得有涵养,让人神清气爽、如沐春风;要美得有温度,让人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在陕西榆林,经过不懈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曾经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为庄稼茁壮成长的宝地,为一方百姓增收致富;在江西上饶望仙谷,采石矿区摇身变成生态景区,完成了点“石”成“金”的蜕变;在广西桂林,甲天下的漓江山水正在把“美丽颜值”有效转化为“丰厚价值”......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学好用好“两山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开掘金山银山“价值”,就一定能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只要人人参与,人人行动,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定能绘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壮丽画卷!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琦(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