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应及时将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创业失败大学生,按规定程序纳入相应的救助范围。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十数年寒窗苦读,盼一夕鲤跃龙门,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希望,也事关国家发展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指出:“劳动最光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
认清就业形势,提振就业信心。随着数字经济、“双创”加快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陪诊师、民宿管家、研学指导师等一批新型职业悄然而生,网络直播、密室逃脱、剧本杀等一批新生业态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各地各部门纷纷实施人才“新政”,推出补贴“大礼包”,打出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加大力度吸引人才,解决“毕业就失业”的后顾之忧。高校毕业生更应提振精神,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转变就业观念,服务就业需求。在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排名靠前的依然是营销员、快递员、车工、服务员、保安员等服务行业人员。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主要因素,还是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传统的就业观念往往会影响对岗位的认知程度,部分大学生急切地想寻求一份专业“对口”的高质量工作,对薪金、福利、工作时长等条件设定门槛过高,往往导致过高的职业期待与现实岗位产生巨大落差,从而消极就业。高校毕业生应转变“一次择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树立“人岗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降低职业期望值,先“入世”,弄清楚“我能做什么工作”,再“出世”,探索“我要做什么工作”,不盲目跟风,不摇摆不定,进而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国宝级”技工杨文华,用“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益求精打造行业领先的“智慧工厂”;“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用心用情守护黄山,用“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诠释真善美。高校毕业生应苦练专业本领,强化锻炼“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的“一技之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进一步提升应对多样性就业需求的专业技术能力,方能在就业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代高校毕业生若能认清自己、做好当下,找到自身的岗位价值并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就能摆脱“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成为“可为”时代的“有为”青年。
稿源:荆楚网
作者:牟立荧(宜昌当阳)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