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让绿色低碳之风吹进千万家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30日18:32 来源: 荆楚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

全国多地都公布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施工图”,实现减量生活,点亮生活的目标。例如北京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打造碳中和示范区;浙江提出实施全面节能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武汉面对持续高温,切实落实节能节电要求,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垂范,工商业企业科学安排,家庭社区共同努力,共同注重用电安全,争当节能降碳的倡导者、传播者、践行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整体概念,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既需要企业建立“碳账本”,也需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积极行动,汇聚起实现“双碳”目标的磅礴力量。

实现减量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难在“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难在“全面”,所以关键在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于“双碳”工作的全过程。城市生活关乎市政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多领域各环节,例如在武汉市多措并举、多路并进落实节能要求中,商场提前关门,电梯停运等举措,也提前考虑了是否会影响市民正常生活。总而言之,低碳城市是由一个个低碳家庭、低碳社区、低碳单位等组成。所以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好系统谋划,才能形成低碳生活的合力。

实现减量生活要回答好“技术题”。近几年来,我们利用科技赋能,技术创新厚植绿色发展底色,这也是目前城市发展趋势。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四川成都大力发展光伏、锂电和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制造业,推动产业体系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排放更低;上海利用绿色制造、智慧运维等技术,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减少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城市在人才、政策、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可以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将能源互联网、智慧交通等更好地普及,为我们建设好低碳城市夯实技术基础。

实现减量生活要回答好“治理题”。我国从2010年起先后开展多批次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从碳排放管理云平台,到零碳展会,零碳景区等低碳品牌,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不同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同,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设计符合本地的减碳方案?如何针对不同主体特点,细化激励机制与奖惩措施?这些问题都需要细想与进一步解答。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家庭排放是碳排放的重要构成,如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都越来越强,进一步减少个人碳足迹,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合理方法。比如使用节能灯,将室内暖气或空调调到适当的温度,选择环保面料的衣服,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低楼层的居民多爬楼梯少乘电梯……让更多的低碳举措被市民知晓,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我们城市的节能降碳会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做好“双碳”工作夯实公众基础。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实现减量生活,点亮生活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一时的努力并不困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面向未来,激发节能降碳的内生动力,突出生态文明教育,我们就一定能让绿色低碳的节俭之风吹进千万家,迈向低碳生活的步履也将更加铿锵!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燕妮(武汉江汉区)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