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补贴到户”焕发农民种粮活力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9日18:56 来源: 荆楚网

近日,中央财政再次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统筹支持秋收秋种,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至此,2022年中央财政已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

2022年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国际冲突加剧、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出现普遍上涨,主要产粮区全年粮食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既要保证种粮成本上涨不转嫁至农民身上,又要确保作为衡量基础物价的粮食价格稳定,则必然需要通过“有形之手”来调控兜底。相较以往,今年的资金补贴力度更大、频次更高,既是中央统筹考虑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尊重客观规律的常规做法,也是为平抑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支出,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务实举措,释放了支持粮食生产的积极信号,对稳定农民种粮信心、稳定全国粮食价格、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前,我国粮食产需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只有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量才有保障,饭碗才能端得紧。对农民来说,粮食作物种植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低,加之近年来农村劳力、农资等种粮成本不断攀升,而粮价提升空间有限,农民种粮收益受到挤压,直接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部分地区出现抛荒撂荒现象,对粮食稳产增产产生不利影响。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事关粮农切身利益和粮食安全大局,更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保护,从多层面予以激励引导。

应及时打通“农民下田、农资到店、农机上路、补贴到户”等痛点难点堵点,进一步完善惠农补贴政策,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提升、农业保险升级创新上持续发力,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要进一步完善农资商品市场监管,加强对农资供求情况动态监测,做好农资储备供应和价格调控,节约农民种粮开支;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链,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有效促农增收。

与此同时,各地应进一步提升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法依规公开公示种粮农户补贴种类、补助标准、补助对象等信息,及时发放落实到实际种粮的农民手中,各地纪检监察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做好资金发放的督导、监管等工作,防止出现超发多发,虚报冒领、克扣挪用等问题,及时惩治粮食补贴领域“微腐败”,确保惠民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民之大事在农,农之大事在粮。农民愿不愿意种粮,事关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事关中国人的“饭碗端不端得牢”,是“国之大者”。要切实解决好种粮的利益保障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产业有奔头,让农民群体有希望,让农业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小航(十堰竹山)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