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新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新家园。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为庞大数字社会和网络大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革命时代潮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发生了历史性交汇,我们党站在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政治高度,高度重视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是网信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网络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牵一发而动全身,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必须不断健全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党的领导是做好网络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网信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无论传播手段如何发生变化,媒体固有的政治属性不会改变,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的政治原则,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网络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证,党对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网络安全与增进人民福祉密切相关。网络安全与增进人民福祉密切相关,网络安全工作必须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网络安全工作的成效,就是要看人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互联网是党同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和新途径,重视网络中的民情舆论,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网民关心的社会热点、堵点、难点的问题为着眼点,在“网上察民情,网下解民忧”中回应群众的关切,在和风细雨中暖民心。“人民”二字贯穿网络安全始终,网络安全工作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基本原则,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知识技能的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形成“人人参与共建、人人协力共治、人人乐于共享”的网络治理新模式,保障网络空间风清气朗,网民数字化生活安全有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斗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意识形态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网络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要坚决抵制、批驳形形色色错误社会思潮和错误政治观点在网络空间的渗透和传播,与此同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络内容建设,创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手段,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话语和大众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方针政策通过网络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在破立结合的过程中赢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导权,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主动推进全球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变革。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互联网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是全人类共同珍视的公共品,我国不断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积极推进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国际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推进全球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让数字化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网络安全始于心,安全网络践于行。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受,全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织密网络空间治理“防护网”,激发网络信息技术“新动能”,切实筑牢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共同缔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守护好共同的美好网络空间精神家园。
稿源:荆楚网
作者:董亚平(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