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⑥】东湖评论:做强“农业芯” ,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1日20:17 来源: 荆楚网

一年之中开心事,喜看丰收粮满仓。9月23日,我国即将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我们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方略,而保粮于种,实现粮种国产化,也是我们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日益纷繁复杂,新冠疫情和地域冲突相互交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重重叠加影响下,确保抓好“农业芯”,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扛稳粮食安全重责,意义尤为重大。

做强“农业芯”,思想上的重视之弦要再绷紧。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保持稳中有进,粮食产量逐年稳步增加,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证。虽然丰收场景令人欣喜,但我们坚决不能掉以轻心,更要树立危机意识。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14亿人口大约吃掉了30亿亩耕地生产的粮食和食物,而我们只有20亿亩耕地,大豆、油料等农产品需要长期依赖进口。另外,当前俄乌冲突加剧国际粮食价格上涨、造成供应紧张。因此,广大农业工作者要时刻保持警醒,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抓“紧”种子芯片,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做强“农业芯”,源头上的良种培育要再提速。“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良种竞争,种子产业的竞争力决定一个国家农业和农产品的竞争力。种子作为粮食之基,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种子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以及种子质量等方面尚处于弱势地位。面对挑战,广大农业工作者要增强时代紧迫感,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民族种业,不断提高育种水平,加快培育出更多可供农民选择的高产、优质、高稳定性的品种,从而使中国种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做强“农业芯”,科技上的攻关力度要再加大。“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种子是粮食安全的“芯片”,没有科技上的创新,就没有国产化的良种,我们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就会受制于人、任人摆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需求也逐渐发生从“量”到“质”的改变,在耕地稳定的情况下,要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保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地增长,避免粮食、农副产品受制于人,必须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科学技术攻关力度,坚持良种国产化。同时,要加大激励政策,用好农业专家,坚决突破“卡脖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广大农业工作者更有条件、能力和信心,抓住时代机遇,以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牢牢抓好种子“芯片”,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不断创造中国粮的新奇迹。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二星(宜昌当阳)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