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刊发文章《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章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十八大以来,北京胡同、四合院等历史文化遗产被保护传承发展至今,“老巷幽宅静树依”的风韵回来了,四合院的温情味儿回来了,浓郁的文化儿也回来了,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既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了城市文化记忆、延续了历史文脉。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生动的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要深刻理解历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增强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利用,创新展示方式,才能有效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加强传承利用,让文化遗产展现新的活力。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不搞大拆大建,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来织补、修补、更新,保持老城区的格局和肌理,坚持低影响的更新建设模式,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兴山县昭君镇陈家湾村结合当地实际,不搞大拆大建,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和原有乡村民居,在基础设施和房屋外立面上进行改造提升,并增添了昭君元素,使得昭君文化随处可见,既带来了发展,又保留了乡愁。现在已由昔日破败小村蝶变成为宜居宜业富美乡村,获得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称号。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维持保护原貌,也需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借助3D打印、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摄影测量、数字资料库等先进科技,让历史文化遗产讲述人类历史中那些深远、伟大的故事,让那些不会说话的文物艺术品活灵活现起来,立体展现出来,让大家更好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形式,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也已经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更好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比如,通过应用三维数字化采集和AR技术,故宫、首都博物馆、三星堆等纷纷开设线上3D展厅,立体化展示文物动态全貌。应用河图技术,在敦煌博物馆,游客可以在手机上体验虚拟数字内容与莫高窟实景融合,更加清晰地欣赏到精美的、动态的石窟壁画彩塑艺术。借助“互联网+”,网友和游客都有了更好的体验,越来越爱上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将更有底气。
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华民族精神大厦魏然耸立。
稿源:荆楚网
作者:蒋金桃(宜昌兴山)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