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以“921”为代号正式获批。30年间,我国先后突破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功拥有自己的空间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将青春扎根科技创新土壤,不论是家喻户晓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还是如今受到热议的中国载人航天“神箭”青年突击队,都将青春力量与热枕挥洒在戈壁滩和基地上,换取了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年轻人多了,那么从事的事业便是昂扬向上、阔步前进的。航空航天是大国博弈必争之地,更需要充满干劲、有创造力的青年投入航天事业,抢占技术高地。
新时代航天青年要下足“绣花功夫”,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隔热涂层精确到克,轨道设定不差毫厘”,航天工作是极其考验对细节把控的事业,一块泡沫材料脱落、一个按钮失灵都可能带来无法预估的后果。新时代航天青年追求精益求精是必须要有的工作态度。获“中央企业级青年岗位能手”的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工厂钳工赵亨,每天穿梭在各种设备之中。这其中包括每个零件相对位置精度要求高达0.002-0.004毫米的干涉仪组件,背面的插针多达一千余根,每根插针直径仅有0.3毫米的CMOS感光元件......而经赵亨装调的机构组件,相对位置精度高达0.002毫米,一次加工合格率达100%。赵亨精湛技术的背后是“只要没有达到技术要求就绝不放下手上的工具”的自我追求,日复一日苦练“锯,锉,测量”基本功的艰苦卓绝。航天青年要下足“绣花功夫”,追求卓越做好精细文章,才不负时代期许。
新时代航天青年要勇攀科技高峰,艰苦奋斗勇立潮头。航空航天技术是世界最前沿最具挑战性的科技之一,航天人面对的多是“无人区”,加之航空领域是各国必争的科技高地,技术封锁与打压屡见不鲜。1958年,国家将研发中国第一个卫星的任务交给了钱学森、赵九章等人,当时国家经济紧张,赵九章等科学家赴苏联考察也遇冷,在没有条件没有技术的情况下,这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们在北京西苑的一个破旧三层小楼绘制出了卫星的设计图和模型,用旱厕所改装出来的环境模拟实验室进行试验,在1970年4月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太空。“北斗”指路,“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如今我国航天成绩斐然,新时代航天青年更要乘胜追击,传承弘扬好航天精神,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探路人。
新时代航天青年要树立创新意识,增强能力开拓新篇。从关键航天技术被“卡脖子”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的247项核心关键技术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器部件实现国产化率100%,实践证明自力更生、追求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永恒底色。新时代航天青年要赓续“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精神,淬炼过硬本领,在空间基础建设的自主研发、构建特色航天产业链、打造特色航天产业生态圈等领域争当先锋,坚定不移地践行前无古人的“中国道路”,交出独树一帜“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的“独门绝技”。
逐梦九天,遨游浩瀚。新时代航天青年既是逐梦人也是筑梦人,要继续铆足干劲,增强本领,开拓进取,以青春奋斗为新时代中国航天梦写下新的注脚。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茜萌(武汉江汉区)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