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过硬本领,在自力更生中奋勇前行。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战胜种种困难,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开山凿渠,把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县,创造了“愚公移山”的现代奇迹。广大年轻干部要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基层一线,把基层一线当成磨炼自身能力的“训练场”“大考场”,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学真经、强本领,勇于接触矛盾、直面问题、较真碰硬,在学中干、干中学,全面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和分析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本领走好自力更生之路。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在艰苦创业中磨砺意志。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红旗渠是10万林县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靠人一锤一钎建成的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样艰巨的工程在缺乏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年代能够建成,充分彰显了林县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广大年轻干部要锚定拼搏目标,笃定奋斗信心,坚定前进脚步,锻造不怕苦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磨炼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坚毅品质,做到在困难面前不推脱、问题面前不回避,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积跬步为大步、积小胜为大胜,在赶考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以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状态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磅礴力量,在团结协作中乘风破浪。前方有求,后方必应。在红旗渠施工过程中,工地是前方战场,机关、厂矿、农村就是后方阵地,前方开山劈岭,后方全力支援。县直和各社直有关部门及各行各业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全力进行支援,成为红旗渠建设的坚强后盾。广大年轻干部要树立团结意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多办暖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事情,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汇聚起乘风破浪、阔步前行的磅礴力量。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在无私奉献中成就梦想。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无数建设英雄,义无反顾舍小家为大家。“飞虎神鹰”任羊成飞檐走壁,凌空除险;巾帼英雄李改云舍己救人,身埋碎石;13岁的张买江子承父业,三代护渠......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广大年轻干部要坚持克己奉公、为民奉献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正确看待功与名、利与义,客观对待公与私、义与利,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默默耕耘、扎实工作,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以实干成就梦想,以奋斗践行担当,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广大年轻干部要读懂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以昂扬的斗志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稿源:荆楚网
作者:田宽(武汉蔡甸区)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