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围绕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原则遵循和方向指导。
当前,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呼吁更多起而行之的实践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课堂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只有把“大思政”课堂打造成实践的“磨刀石”,才能练就过硬本领,彰显时代底色。
立足理论“本手”。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筑牢理论根基,方能行稳致远。要充分用好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抓牢重大历史事件节点和重要讲话精神,以政治理论为导向,以理促学,打好基础,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性和理论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北京理工大学崔建霞老师教授时主张“教学贵在得法”,将教材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坚持“教材+原著+案例”的“三位一体”模式,使思政理论有血有肉、课堂有声有色,带领学生领略理论的魅力、品尝理论的价值。
巧用实践“妙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知”与“行”相辅相成,方能向下扎根。要打造社会大课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更多思政实践机会,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品“无字之书”,立鸿鹄之志,行切实之事。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广大青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体谅自己狂热、浪漫的思想,只有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为社会作贡献。”近日三峡大学13位校领导纷纷走上讲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鲜活的长江大保护案列带领同学们学习《形势与政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迹长江”实践队,利用暑假时间科普长江水文化,以实践诠释理论,6年坚守长江大保护实践之路;电网“女飞人”史明君,用勇敢“丈量”青春,80多米的高空是她实践的舞台,呼呼的风声和20多斤的工具包是她的同行者。
避免守旧“俗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保持独立思考,方能永葆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提到22次创新,这启示教育工作者们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考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已厚植“大思政”课根基,大思政融入课堂也掷地有声。譬如,三峡大学的人文素质选修课《诗曲成诵三人行》,采用文学导读、音乐诠释、朗诵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在“艺术沙龙”的氛围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橘颂》《国殇》等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还有近日山西大学的一门通识选修课《晋剧鉴赏课》以晋剧演员走进课堂为创新点成功“出圈”,成为“别人家的大学”。王鸿乐老师将晋剧文化和时代潮流相结合,以创新促传承,在课堂上既能观赏帅气的花枪、柔美的水袖、灵动的帽翅功和高难度的翎子功,又能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触摸博大精深的文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青年者,国之魂也。”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大思政课”是培根铸魂的载体,立思政潮头打造实践课堂,为社会培养稳定的中坚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石小涛(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刘咏燕(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咏燕网评工作室负责人)
责编:刘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