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师范大学运动会开幕式上,师生用80盏小鱼灯和1盏大鱼灯为我们上演了一出非遗好戏。“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阵型变换之中给人一种“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真实感,网友赞称“仿佛一幅活的鱼灯国画”。鱼灯游弋,唯美入心。这一场表演让我们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与魅,在内心深处升腾起强烈的文化自信。
看慢工出细活,注解文化自信的一个“精”字。安徽师范大学的师生制作鱼灯的过程加深了我们对慢工出细活的理解。从用细细的竹篾扎出鱼的轮廓,再到用纸糊在表面进行彩绘,后在鱼身内部放置灯具,每一个过程都必须格外小心、格外细心。试想一下,从快制作鱼灯方式有没有呢?肯定有!但是对于文化作品而言,慢一点未尝不可,“快餐式”的制作会让作品失去灵魂,也会让人感受不到蕴含其中的文化力量和文化积淀,自然也就无法感知其中的文化自信力。因此,在慢中能让人沉心静气、用心雕琢,在慢中能让人思接千载、对话时空,或许理解文化自信缘何要突出一个“精”字的理由就在于此。浙江竹编大叔潘云峰和他的非遗竹编火到了国外,碗口粗的竹子变成上百条坚韧竹丝在潘云峰手里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技艺之精湛在于寸功不弃的磨炼,文化之厚重在于经年累月的沉淀,而这又何尝不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思创新里传承,注解文化自信的一个“活”字。灯光投影技术同非遗鱼灯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表演的艺术性、文化性、观赏性大为提高。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也为我们理解文化自信中的“活”内涵提供了观察点。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彰显中华文化气度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河南卫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活”起来才能让人心动起来。我们在创新里传承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度挖掘,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新媒体平台的势与力。在文化自信的“活”字上下功夫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能胡编乱造、粗制滥造,注重提升文化艺术作品的品相、品位、品质,才能激发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重行动中厚植,注解文化自信的一个“心”字。非遗鱼灯表演俘获人心的一个重要密码就在于师生们用心用情用力地投入和付出,表演时鱼儿的栩栩如生是在一遍遍重复地练习下结出的硕果。我们对社会主义文化要有十足的自信心,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这种自信心的底气所在。我们要把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转化为走心的文化弘扬、文化传承、文化培育、文化创新。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创作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型广场音乐舞蹈人体雕塑《红旗颂》,组织了用话剧、歌舞、五重奏等方式诠释红岩精神的系列快闪《生长的红岩》,推出了探讨科学与艺术融通之美的“与张衡和达·芬奇对话”科学与艺术主题文献展。这些探索和实践把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师生在日常文化浸润中坚定了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来,强“精”,增“活”,走“心”,切实发挥文化的浸润育人作用,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贡献智慧和力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贵礼(华中农业大学)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