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社会快速转型的新时期和新阶段,国家在加强党的领导、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深度参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有100多项政策法规对加快发展社会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六个坚持”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人民至上,以增进民生福扯、促进社会公正为己任。社会工作应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有需要的、遭遇生活困境的人士,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调适其与环境的关系,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正。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才能积极关注社会弱势、回应社会需要、扎根基层社区、激活社会联系、提供社会支持。
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道路。尽管社会工作是“舶来品”,但要有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不照抄照搬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要尊重中国的传统与习俗,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实际,发挥中国的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道路。中国的最大国情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最大的弱势在农村,社工最广泛的服务对象也在农村。因此,必须围绕中国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中国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其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特点,让社会工作成为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送党和国家温暖、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坚持守正创新,立足基本理念与原则,创新本土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中那些具有普适性、与中国文化与现实相契合的基本理念与原则、基本理论模式、工作流程、方法与技术等,要积极借鉴;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拓展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完善社会工作理念、理论和方法,从而提升社工服务水平,增强社工服务效果。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会工作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儿童照顾等实际问题,坚持服务需求导向而非服务指标导向,合理选择问题应对的优先序,为人民群众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帮困扶弱、政策引导、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就业辅导、亲职教育、社会康复、权益维护、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精神慰藉、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矛盾化解、能力提升、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工作服务,不仅要兜底线,还要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系统思维,科学构建多方联动与共同协作的服务机制。一方面,要秉持“人在情境中”的理念,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置于“个人—家庭—组织—社区—社会”层层嵌套、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中去分析;另一方面,要构建“党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会慈善+志愿服务”的协同服务机制,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社会组织的整合优势、社会慈善的资源优势、志愿服务的人力优势等,实现社会服务的叠加效应。
坚持胸怀天下,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中国经验。社会工作是服务人的工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因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现实基础等不同,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基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必然有着深刻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以及发展中国家烙印。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对党建引领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创新性实践进行深度总结和精准提炼,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综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六个坚持”为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运用,加快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断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让社会工作在化解社会风险、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民需求、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杜云素(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