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用“大思政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8日14:57 来源: 荆楚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战场,教师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力军,除传道受业解惑外,更应该立德树人,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让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尽力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需用坚定信仰“立根”。2022年7月,由教育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建好“大师资”是筑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发展根基”。讲好“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素养、格局和方向。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开拓视野,其教学素材库中不仅要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要有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火热实践史,更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突破性发展;自身需要旗帜鲜明拥护党、深入浅出讲信仰,追求大境界、大理念、大胸怀,让理想的种子扎根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另一方面,“大思政课”本质上是人的工作、是思想的工作,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以德树人。教育工作者当躬身实践、以身作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技能;也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自身修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领学生。

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需用优质内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些重要论述所要求的,便是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对接起来、贯通起来,从现实和实践中获取素材,为学生提供走出校园、亲身体悟的机会,把“大思政课”的课堂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志愿服务现场,开在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研学基地,构建更有温度、更有品质、更具创新意识和时代感的课堂。比如在“社区防疫”“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话题中,引导学生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亲身参与到志愿者的服务中,参与到乡村广阔天地的劳动中,开阔心胸而非被网络谣言所蒙蔽。同时,教师也要把握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需求,真诚倾听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问题,把需求指向与时代价值导向相结合,精心设计课程,让孩子的心声与祖国同频。例如聚焦学业压力过重、竞争压力过大或成长中的烦恼与迷茫,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的小故事,不煽情、不灌输,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升华人生感悟。

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需要家校协同“共育”。在成长的道路上,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精神涵养的沃土,家庭教育则关系到孩子能否“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学校向“东”而家庭向“西”,不仅会让学生在不同价值观的摇摆中迷茫无措,甚至还会产生“5+2=0”的恶果。教师应当协同起家庭的力量,建立长效、常态的合作机制,通过加强与家庭的沟通,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研发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的课程内容;也可以引导家长积极参与、高度配合,让校园“大思政课”的余音在家庭中久久环绕,营造浓厚的正能量氛围,共同发力,同向而行,协同互补,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增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要以充足的斗志来答出一份时代认同、人民满意的答卷。牢牢把握“六个坚持”的深刻内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当好新时代的“大先生”,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稿源:荆楚网

作者:喻竹(武汉江夏区)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