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托起迈向共同富裕关键一程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3日23:21 来源: 荆楚网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奋斗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这是加快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为了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党加大推进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下一步工作任务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力以赴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防线,在迈向共同富裕之路上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五个振兴引领下,通过发展合作经济和适度规模经营,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农民组织起来,促进了农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使农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总体而言,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仍然在乡村,因此乡村振兴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共同富裕的下限。从共同富裕的角度看,乡村振兴的任务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总要求的落脚点是农民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意味着农民需要依靠农村产业兴旺来实现增收。201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目的在于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一是找准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培育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势能,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二是培训农民,积极探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路径,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技术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咨询服务,产中技术指导,产后电商销售等支持,使农民依靠技术帮扶走上致富路。四是资金筹措,逐步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五是产销对接,帮助农民对接大市场,助推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六是利益联结,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村沉睡的资产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当然,产业兴旺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六条,各地要因地制宜,补齐乡村产业振兴短板弱项,在产业兴旺中推进共同富裕。

生态宜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事关农民根本福祉的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说:“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是为改善乡村环境面貌,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事关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农村厕所革命绝非一时之功。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改厕需要摸清底数,分区分类科学施策,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二是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加快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对有安全隐患的优先及时改造,推动绿色农房建设,构建农房、村庄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乡村特色空间。三是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推动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处理,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四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让农民成为受益者、参与者、建设者。总之,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是农村迈向共同富裕的亮丽底色。

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农村全面振兴规划的落脚点,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的坚强支柱。为有效遏制农村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中央农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坚决遏制农村 “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以及孝道式微、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们文明素养的提高,重点是乡村道德和文化建设,但最根本的是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村党支部的“核心引领”,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二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增强乡风内涵的“软实力”。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化财政投入结构,健全文化阵地,增强乡风文明“硬实力”。四是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使乡风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共同富裕助力。

治理有效。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当前,乡村治理中亟须推进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融合,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推进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农村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要以基层协商为根本格局,以乡村会议、村民代表为工作形式,组织建设多层级全方面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二是推动法治建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基层是依法治国的根基,法治社会最终要落脚在基层。通过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制度支撑、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乡村依法治理等举措。力争到2025年,农业农村法律规范体系更加完备,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更加完善、执法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推进德治深入。促进乡村德治的有序发展,要发挥好“两个作用”。一方面,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发挥好在新时代乡村德治建设中凝聚民心和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好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等抓手,充分发挥其引导和监督作用。总之,自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支撑,共同推动治理有效,保障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也是最终的民生目标,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亿万的农村百姓生活变得更美好。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聚焦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服务提质、环境美好,建设宜居宜业乡村。三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乡村全面振兴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使每一个农民都能迈向共同富裕。

总之,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弱项,实现农民现代化,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付佳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