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十分关心,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推动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年来,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充分显现,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全方位振兴,既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又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这是习近平同志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一段深情告白。从炸药包的威胁中抢救“南方周口店”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到强调保护传承好西安城墙这个“世界级的宝贝”,再到支持泉州“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遗余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他说:“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不仅是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在推进文化事业走向世界上,也同样如此,不管是采取有力举措使得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这一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从此受到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亦或是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无一不体现了他对文化事业的关心关注。
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引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相关文件,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以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工程,加速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品质提升,让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作用充分发挥。“戏曲进乡村”等惠民项目深入实施,“村晚”等品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从“云端”到“指尖”,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更加“对味”。
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着眼于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文化事业在改革中发扬优良传统,在创新中丰富文艺实践,推出一批又一批带有标志性时代符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文化印记”的舞台艺术作品。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文化站4.02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创排多部现实题材作品,生动讲述国家的蓬勃发展、百姓的火热生活,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热情、鼓舞振奋民族精神。在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和规划体系支撑下,我国文化创作实现持续繁荣发展,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作为衡量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标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渐由疏到密,不断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新征程上,文化事业发展未来可期,更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努力描绘好时代的精神图谱。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康(武汉江夏区)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