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有着独特深厚的文明根基,得益于我们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辩证统一
现代化起源于西方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演进历程,意为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宗教世俗化等一系列现代性要素的展开与实现。因此,现代化时常反映出一种人们主动寻求与传统的、过去的事物决裂的“错误知觉”。但检视西方的现代化历史、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传统与现代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深深植根于传统性之中。回顾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曲折历程,也揭示了传统文化是现代性生长的沃土这一基本规律。在百年前中国进行现代化启蒙的“觉醒年代”,一批学者就反对“全盘西化”的观念主张,并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底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其发展核心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源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深刻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马克思曾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具有连续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
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现代化,是传承和发展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其内含的治国理政相关论述,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有管理大规模数量民众的漫长历史,中华文明由形成到发展的历史绵延五千多年从未中断,“治大国如烹小鲜”,“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国家治理智慧,能够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中国有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情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处世哲学,这些能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和方式。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礼仪之邦,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讲求“以和为贵”、“协和万邦”,能够为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文化保证。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完成好这一中心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加深刻的中国风格、更加显著的中国气派。
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系统、主动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我们要系统、主动地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其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风采。
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践抓手,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华文明教习活动,在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素养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城乡基层治理、法治中国建设、统一战线工作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从而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
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现代性和传统性的辩证统一,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中华文化传统,凝结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历史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全球化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创造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广泛借鉴和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彰显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质晶(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