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来到华农已有半年的时间,在“红色导师”的悉心培养下,我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夯实理论基础,投身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使自己在思想、学习、行动方面的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现将我近期的思想、学习和实践情况汇报如下:
出生农村,立志助农兴农
我出生于农业大省河南的一个小山村,虽自小便随父母迁到城里,但对农村的经历依旧记忆犹新。高二那年暑假,我随母亲回农村外公家帮忙采摘花椒,39℃的酷暑下,为避免被花椒树的尖刺扎伤,我们需要穿着严实的长袖长裤进行采摘作业,采摘完毕后,需要在早上五点前赶到镇上卖给花椒贩子。我仍清楚的记得,我们三个人采了16斤花椒,仅以每斤四块七毛钱的价格卖出。
农家的亲身经历让我对农民的辛苦有切身的体会,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所学,为助农兴农贡献一份力量。本科毕业后,我选择继续在农业管理领域深造,并成功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
在华中农业大学,我学习了系统的农业理论,了解到“三农”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原因交织而成,而非简单的将经济学理论直接套用。在《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在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我明白了农村发展不单单是农村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与提高;在《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好,使农村的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国家重视农业,关爱农民,我坚信我们强大的祖国一定会让农业兴盛、农村发达、农民幸福;在《农业政策学》课程的学习中,我学习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政策区别于其他政策有很大程度的异质性,它不仅事关国计民生,也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022年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这足以说明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
程昊在荆门市钟祥县石牌镇关庙村进行农户调研。
知农爱农,知行合一觅真知
能成为罗小锋老师的学生,我倍感荣幸。他是我的学业导师、人生导师,以及红色导师。从入学到现在,每一个环节罗老师都给予我很多宝贵意见,不断鼓励我,帮助我。他要求我明确自己的目标,切实地为目标而行动,不能纸上谈兵,以实际行动将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对待学术应当如此,做人做事更应如此。
罗老师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每次他都会亲自带队深入农村,收集当地一手数据,为后续科研储备材料。他总是说:“只有实实在在到农村一线去感受,脚上有了泥土,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文章。”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进农户家中,一对一进行交流,仔细询问情况,了解当地实际。我们看到插秧、打药、收割等阶段的机械化作业,逐步代替人力、畜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我们了解到凭借优质地理条件种植出的精品稻,申请到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的标志,打造出特色农产品品牌后,市价要高于普通水稻好几倍,带动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我们也见到通过使用绿色循环技术,水稻和小龙虾共作,二者相辅相成,减少了养殖成本,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目睹了真实的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心声、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行为处事的思维逻辑。我逐渐明白,只有深入实践,采集一手数据,才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为我国“三农”问题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罗小锋教授团队在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孙桥镇弯柳树河村进行调研。
强农兴农,不负韶华争做新青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一代代“三农人”的不懈努力下,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蒸蒸日上,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新时代的农村正向外界展示它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今,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吾辈肩上。
作为一名“华农人”,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回信嘱托,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生动实践,以更加坚定决心、更加执着的态度全面的学习各项农业知识,珍惜学校提供的资源,提升自我素养,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在理想的征程上奋力书写华章,让人生留下闪光的足迹,不负时代、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红色导师点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爱农、学农、知农的莘莘学子和专业人才,以程昊同学为代表的华农经管学子以民族复兴、乡村振兴为己任,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真本领,彰显新时代华农经管学子的青春风采。
稿源:荆楚网
汇报人:程昊(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红色导师:罗小锋(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