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读懂中国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3日15:19 来源: 荆楚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重承诺。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树牢正确的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要牢记初心和使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筑牢人民情怀,以无我状态不负人民。

树牢正确的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树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观。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在2021年年的“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其次,要树立“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民观。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再次,要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民观。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树牢正确的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首要前提。只有树牢正确的人民观,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确保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牢记初心和使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首先,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把握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突出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加突出安全问题,要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其次,把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高高在上的宣传口号,绝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全方位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扎实提升上,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再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做斗争,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2013年1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

筑牢人民情怀,以无我状态不负人民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意大利时指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个回答,是习近平总书记“赤子之心”的生动写照,也代表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人格操守以及行为取向等层面应具备的道德自觉。

筑牢人民情怀,以无我状态投入工作,首先,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领导干部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啃硬关头,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其次,要有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领导干部要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领导人民接续奋斗,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

再次,要有大公无私的至高境界。“无我”之境,即是大公无私、甘于奉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正是因为有无数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赶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新征程的赶考之路上,党员、领导干部更要筑牢人民情怀,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不断为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思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