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南京网友在医院内拍到一位老人走进大厅后因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而久久愣在原地的画面,视频一经上传便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所幸的是,据该网友介绍,有志愿者及时发现了老人的异样,帮助他走完了智慧就医的流程。这件事只是当下老年群体面临的众多“数字困境”的一个缩影,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好心人并非时时刻刻都会出现,这样的善意行为也很难从根本上填平老年人与时代间的“数字鸿沟”。在技术下行兼容老年群体的同时,也需要老年群体向上学习,形成全社会合力,打造学习型社会,让数字红利真正惠及所有人。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衣、食、住、行被有条不紊地安排到一部智能手机中,解锁屏幕即点亮生活。但这样的便利与高效并不属于所有人。技术的背后逻辑是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来解决问题,而老年人却是相对低效率、慢速度的群体。我们不乏看见不会使用现金支付的老人攥着一把零钱四处都买不到想要的商品、不知道要线上预约的老人被医院拒之门外……两亿中国老人看着数字化的列车飞驰而过,载着欢声笑语,奔向崭新的未来。他们用尽全力追赶,却又好像只能一脸落寞地望着车尾渐行渐远。
技术正在展现着它的诚意。一方面,技术是人与周围环境互动的一个媒介,因而其本身就带着互动道德化的倾向,需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孕育着新的市场潜能。因此,不论从道德还是市场角度出发,开发推广适老、关怀类产品都是应有的选择,我们见证着各种“老年模式”的诞生。可数字鸿沟依然在扩大,科技的进步发展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显然,我们也需要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主动拥抱时代。
2020年,南京一社区举办“数字生活挑战赛”,吸引了数十名老年居民的积极参与,77岁的朱奶奶获得了100分,不由得乐开了花。2021年,福州市老年大学开办智能手机示范课,老年人们重新坐回课堂,学习常用软件的使用,与数字时代接轨。这些老年人们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数字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以看到,一部分老年人并非被数字化抛下,而是不愿意相信与自己多年来固有认知相悖的一切。他们抗拒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新生事物,更不愿看见自己的晚辈以“老师”的高姿态出现在自己面前。或许有人会提到李健与白岩松,他们同样“远离”智能手机,“远离”朋友圈,依然生活得多姿多彩。但我们也要明白,“不会且不想学习”和“可以会但不需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弥补数字鸿沟需要塑造老年人努力学习的态度、打通老年人学习的渠道,从差距两端出发,一起进步,最终实现良好的平衡。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写到,“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并且发现只有成年人需要见习执照时,我们必须在前所未有的地方,找到新的希望和尊严。”横亘于两代人间的鸿沟并非只是时代的问题。在他看来,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也就是说,他们曾经是我们,我们或许终将成为他们。而在不停变化的科技洪流中,唯有正视差距、主动学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时代发展带来的认知差距,这也正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意义所在。这样的学习型社会并不只是年轻人努力的目标,也与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建设学习型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稿源:荆楚网
作者:颜炜(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指导教师:冯渊源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