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让高标准农田在乡村振兴中缔造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8日20:45 来源: 荆楚网

高标准农田成为了乡村振兴中的“网红”词。今年,全国将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亩高标准农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中再上一个新台阶。

当前,高标准农田“往后走两步”“原地踏步踏”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使得农户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一无所获,甚至造成国家财政的浪费,不利于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更好地让高标准农田打好“生态牌”,必须在“售后管护”上下功夫,不断地防退思进,让新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合理和高效。让广大农户共享乡村振兴幸福生活。

以治理为保障,让“售后管护”精益求精。高标准农田在确保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高标准农田的“高”主要表现在农田质量、产出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上,倘若三者缺其一,那么“高标准”将会变为“低标准”甚至变为“零标准”,因此,将高标准农田关进“售后管护”制度的笼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提高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是百年大计、国家大事,影响全局、关乎未来,也要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和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更要认识到唯有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才能将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才能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售后管护”成果。另一方面,根据地方财政实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建立符合地方农业实情的管护制度办法,打好“管护牌”,拒打“感情牌”,以渠道畅通的管护资金维护和保障高标准农田的管护机制,各自管理好一亩三分地,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以智能为引领,让“售后管护”弯道超车。科技始终是引领创新的第一动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不仅要“知”管,更要“智”管。以往的基本农田管护都是由“人工巡逻+人工作业”的模式来完成,面积小时可利用此模式完成,一旦连片发展后,就存在管护效率低、管护力度差等现象。智慧农业和数字化管理等模式的出现给新时代下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远程控制无人机、无人农机、视频24小时监控、高清卫星等智能工具让管护更加便捷,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农业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用“田管理”更好地管理田,智能的力量正在唤醒田间更大的能量。同时,管护人员也可以利用管护有关APP进行巡护,通过定位、上传图片、填写问题,让农业部门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现问题、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让高标准农田在科技智能的领跑下为广大人民群众缔造美好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让“售后管护”精准滴灌。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最终还是离不开农户,必须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农户挑着全国人民吃饱饭的大担子,粮食“肉”起来、农户“胖”起来,那么国家才能“壮”起来。要重点支持本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将高标准农田“玩转”起来,他们是最懂得当地农业行情、农民实情和农村感情的人,因此能够最大化将粮田变良田。建立符合当年实际情况的动态补贴机制,统筹种殖补贴资金,根据是否有极端恶劣天气来进行提高或减少当年当地的补贴情况,让资金流向更多需要地方,从而稳步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产量,让农民能后多获利、获多利。同时还要畅通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渠道,让农户的声音和更利于后期新建和改建的措施传到关键人那里,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藏粮于民”战略,让农民在粮田上看到收益,才能让乡村振兴实施地更加长远。

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背后蕴含了无数农户的辛勤付出,代表了大国粮仓的不断壮大,体现了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高标准农田全覆盖近在眼前,唯有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和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让中国式“五谷丰登”随处可见。

稿源:荆楚网

作者:冯逸轲(武汉蔡甸区)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